这首《咏牡丹》是宋代大臣王溥的作品。这首诗一反人们对牡丹一向喜爱赞美的心态。诗人先拿枣桑来示例:枣花虽小,秋后有枣儿甜脆可口;桑叶很柔弱,能养蚕结丝,美艳的绫罗由桑叶生成。而牡丹是没有实用价值的虚妄的外在美。
题目用“咏”,先顺从人众的普遍心理定势,先诱导读者,诗人可没说牡丹的坏话,是要歌咏它。读者乍一看,心理必然想着,歌咏牡丹者多矣,王溥难以说出什么新的东西。这样想着,就好奇地往下读,结果却读出了对牡丹的说三道四。虽然有些生气,但细品,诗人的审美情思落在了两个点上——外表美和实用美。诗人担心人们不服气,先拿枣桑来示例:枣花虽小,秋后有枣儿甜脆可口;桑叶很柔弱,他能养蚕结丝,美艳的绫罗由桑叶生成。还有,她的美艳,她的光彩,耀人眼目,让人心荡神怡,诗人是知道的,但他有意无视这些,因为,这些都是没有实用价值的虚妄的外在美,仅此一点,牡丹不值一提。值得一提的是,她一旦开完美艳的花,就花去枝空,空空如也,没有什么好赞美的。诗人用诗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至于读者读不读,读懂读不懂,认同不认同就不是诗人的事了。
多闻直谅复疏通,近世交游少似公。盖代才名同贾谊,平生述作类扬雄。
笔踪高古今那有,诗调清新老更工。知识年来凋丧尽,不堪衰泪落秋风。
孤柝那堪夜,垂杨不肯春。白云何处至,吾欲赠归人。
隆庆皇,贺太平。年辛未,二月望,猛虎入城。从何方,粗蹄大爪泥上没,行人谁信虎脚迹。
藏何所,日何食,祸不测。幸得郭爷燕客王家山,铜鼓震地火照天,老畜避火下山去。
明真观,咬道士。千秋巷,拗狄吉。横布裙,嚇出矢。挑过高墙,搅街市。
朴行人,堕溷厕。千秋巷里少年三十辈,白捧铁叉攒虎背。
攒得虎皮碎复碎,与谁睡。少年扛虎送官府,四下官府赏米七八斗,就教少年剥松下虎。
死魂魄,上山去。头和皮,送官府。宰肉归家,饲妻与母。
古人言,市有虎。信之者,足愚鲁。今若此,云如何。金波罗,城中做窠。
凡百事,尽有似他。难信一边说话。
几日欲出门,适此天和柔。邦人皆异情,我忆从君游。
僻居正穷巷,冰水相交流。旁舍代应问,檐鸟声啁啾。
士贫难自高,柴水劳深谋。昂藏尘世间,何异川上鸥。
我能乘兴来,不能兴尽留。清谈无由接,竟夕心悠悠。
春
丽日迟,和风习,共王孙公子游戏。醉酒淹衫袖湿,簪花压帽檐低。
夏
酷暑天,葵榴发。喷鼻香十里荷花,兰舟斜缆垂杨下。只宜铺枕簟、向凉亭披襟散发。
秋
玉露冷,蛩吟砌。听落叶西风渭水,寒雁儿长空嘹唳。陶元亮醉在东篱。
冬
密布云,初交腊。偏宜去扫雪烹茶,羊羔酒添价。胆瓶内温水浸梅花。
又
独自寝,难成梦,睡觉来怀儿里抱空。六幅罗裙宽褪,玉腕上钏儿松。
独自走,踏成道,空走了千遭万遭。肯不肯疾些儿通报,休直到教担阁得天明了。
红日晚,遥天暮,老树寒鸦几簇。咱为甚妆妆频觑,怕有那新雁儿寄来书。
红日晚,残霞在,秋水共长天一色。寒雁儿呀呀的天外,怎生不捎带个字儿来?
吴会厌华靡,兴怀在林丘。好事延过客,绣衣得名流。
胜地谐雅集,清风企前修。天平遍登览,复作灵岩游。
蟠松卧云冷,枯枝但苍虬。佳阴古树密,危磴空山幽。
攀萝上绝顶,步屧凝远眸。高阁涵空阔,太湖烟霭浮。
吴王昔居此,千年馆娃愁。家国一兴废,山林几春秋。
遗迹谩传说,访古成迟留。岁月枯易迈,重来嗟白头。
姑苏台下水,落日明归舟。
自别武夷君,海水落几丈。当年尊俎地,颠倒叠横嶂。
君从山中来,应见桃花开。秦人笑相语,愧我非仙才。
茫茫八极中,云月秋徘徊。苦吟不出门,孤负黄金罍。
划然西风生,拂我琴边埃。愿从双白鹤,去去不复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