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香酬袁春圃方伯

我闻小西天,名曰乌斯藏。有香唵叭殊,无佛喇嘛妄。

市赢聚蜀都,贡远陋邛杖。辟邪兼辟寒,却秽同却瘴。

百品压都梁,万里列亭障。闲尝按舆图,有足资博访。

江卡至铁凹,攒峦而沓嶂。说班多以西,地柏俨盆盎。

取料皆此树,枝樛连蜷状。红者何物成,番红花争映。

黄者价稍昂,龙鲤指爪猛。厥篚包楛皮,其国枕苇荡。

蛮夫担重荷,犏牛载兼两。雪岭白嵯峨,金沙黄浩漾。

㚋舍丽层霄,革船渡恶浪。拉萨不爱珍,夹霸岂愁掠。

袖编纪销喃,舌人非谲诳。周末传化人,执袪愿腾上。

灵关辟相如,绝国通博望。回鹘再朝唐,摩尼汗所仗。

明初设官司,偶举事终旷。丕铄入吾朝,威棱德洪鬯。

一从赐锦幢,百倍荣蕃帐。绣靴舞侲童,金甲戏天将。

藏果饤宾筵,法华琅梵放。缅昔东宗喀,香界噶丹创。

逦迤至卫西,黄教迭演唱。达赖大智慧,庄严具诸相。

甫生即能言,三世知不妄。恭逢我文殊,日入尤化向。

清净坐莲花,徕宾礼曾抗。闰年昨旱癫,畏景转炎炀。

老母被隆暑,泄泻婴微恙。不惮涤厕牏,所苦竭津赃。

贫乏甲煎供,质有膏炉长。珍逾握椒贻,佐我白华养。

虚室生吉祥,篆烟乍摇飏。一炷气渐舒,再爇神已王。

裛裛九窍透,郁郁百骸畅。快比酒健羸,霍如盐疗胀。

难老祝延龄,新秋胜饮沆。默想乌拉驮,远逾鄂博防。

牛头记海岸,凤脑谈瀛阆。闭阁惭小宗,循陔秉微尚。

行和良在兹,高谊焉敢忘。金鳞喷犹余,银鸭烬仍傍。

赋诗补香乘,庶用答嘉贶。

(1736—1803)浙江秀水人,字剑舟,一字埴为。乾隆五十二年进士,官吏部主事,旋乞归。筑室锦带、室带两湖间,学者称双湖先生。主魏塘讲席尤久。有《颐采堂集》。
  猜你喜欢

送君南浦草青青,记得江边一醉醒。骑马却来寻旧处,依然苍竹近寒厅。

雨后溪声寒弄玉,风前木叶碎飘金。见闻互用非声色,花劈威音古佛心。

见成家乐,管宴佳宾。莫谓瑞岩岑寂甚,一回拈出一回新。

六月苦炎热,蜡人何似生。
火云烹得解,解后却完全。
堪笑云门老,杲制风颠,
通身臭汗。微凉生殿阁,
打失鬼精魂。要会诸佛出身处,
驴年驴年。
烂醉春风玉不颓,自封喜信入湘来。
同乡多少同年士,两傍何如两夺魁。
琼苑宴开应共醉,西湖赏罢更同回。
早归多谢文翁力,莫待平安家信催。

江由岩崄地,万木与云齐。弭节山中宿,思归夜半啼。

麝香沾野草,虎迹滑春泥。到此须凭酒,何人手可携。

一夜风吹恐不禁,晓来冷落已骎骎。
忍看病鹤和苔啄,空遣饥蜂绕竹寻。
稚子踌躇看不扫,老夫索莫坐微吟。
窗前最是关情处,拾片殷嗅掌心。
建业尘中吏,秦淮水上亭。
浴晴凫弄日,饮晓马吞星。
地迥来芳草,潮回出断汀。
有僧时到此,相对两浮萍。

数声啼鸟隔烟霞,帖帖龙驹踏软沙。紫陌好风多柳絮,锦溪新水半桃花。

松楸寂寞将军墓,台殿参差释氏家。树底瓦盆盛浊酒,喜看野老话桑麻。

高步览九州,谁独无与亲。同室不相喻,矧彼途路人。

诱诎更驱迫,巧诈日眩真。共美为善途,莫知与善邻。

未足保厥躬,已谓贻子孙。一言易为义,一恩易为仁。

世无鲁东叟,何以慰心神。

柳色参差掩画楼,晓莺啼送满宫愁。
年年花落无人见,空逐春泉出御沟。

石子冈边路,崎岖绕碧湾。树高秋寺静,僧老雨窗闲。

身世都如梦,齐梁只剩山。云烟霭苍翠,积久是禅关。

涤荡齐宫法令新,分张宫女二千人。
可怜无限如花貌,重见世间桃李春。

飘拂东风,葳蕤芳草。翩翻蝶趁晴光好。房栊寂寞倦凭栏,静看花影幽阶扫。

独对韶华,慵开襟抱。博山强自添龙脑。香奁鸾镜启还收,任它红杏临窗笑。

绀宇烟霄上,芒鞋翠霭间。一声云里磬,万叠槛前山。

远树悬残日,长河绕故关。因之悲往事,断碣剔苔斑。

帖帖汀荷望眼平,微风疏雨叶香清。令人忽忆西湖曲,碧盖红妆短棹横。

君家临远水,乱石与潮分。汩汩迎帆去,潺潺过雨闻。

听残留断岸,度处有孤云。萧飒霜林月,因风一忆君。

一径荒凉长碧苔,竹门斜对远山开。自操清白传家谱,不受青黄致木灾。

穴鼠苦衔诗稿去,溪螯喜荐酒尊来。东篱满地金钱菊,多谢西风为剪裁。

至人犹神龙,变化不可测。
隆然七尺躯,印此一片石。
我行半江海,空飞杳无迹。
名隆五岳,秩映三台。严祠已备,睟影方回。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乎?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老聃为多书。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季札聘于上国,然后得闻《诗》之风、雅、颂。而楚独有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士之生于是时, 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

  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微信小程序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