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诗云:一作王遵)(约公元八七七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宣州泾县人(唐诗纪事作宣城人。此从唐才子传)。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僖宗乾符中前后在世。初为小吏。家贫,借人书,昼夜苦读。工为绝诗。与许棠同乡。咸通七年,(公元八六六年)擢进士第。后五年,棠始亦及第。遵诗有集《唐才子传》传世。他的诗绝大部分是怀古诗,有的是对历史上卓越人物的歌颂;有的是借历史人物的遭遇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绪;有的是歌颂历史上的兴亡故事来警告当时的统治者;有的直接反映当时的现实生活,这些诗都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寄托了对现实生活的深沉感慨。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非礼也。
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纮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其数也;火龙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鸾和铃,昭其声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公不听。
(周内史闻之,曰:“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君违,不忘谏之以德。”)
天寒空林雀呼饥,老雀觅食归来迟。有蛇入巢吞其鷇,绕林哀噪不忍离。
须臾忽引众雀至,群飞啄蛇蛇委地。蛇死顿供众雀饱,得丧循环报何异。
我家江南尝苦兵,人啖人肉骨纵横。人心不古天降祸,至今父老犹吞声。
我作此歌示人子,养育恩深同一理。区区口腹何多求,劝儿见猎休心喜。
莫是前身柳七郎,晓风残月玉人傍。要将学士新词比,恰好横江双鹤翔。
杯传梦尾共推予,客里风光岁又除。岂但故园千里隔,眼前人已怅离居。
湿云开合傍香台,宝铎声兼梵响回。树早经霜无叶落,人缘避雨觅亭来。
此山行熟虽微乐,每岁逢阑又极哀。明日物华撩我处,秖应岐路更风埃。
檀栾遍岩川,幽谷气象鲜。风玉自宫徵,秋籁成管弦。
夕霭起碧雾,晨曦生绿烟。花繁紫凤饱,质劲苍虬挛。
藤萝交密荫,仰不见云天。欲访桃源路,坞坞疑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