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话丛台

有客新从赵地回,自言曾上古丛台。
云遮襄国天边去,树绕漳河地里来。
弦管变成山鸟哢,绮罗留作野花开。
金舆玉辇无行迹,风雨惟知长绿苔。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有个朋友刚刚从赵国回来,说他曾经登上过古代的丛台。
站在丛台上极目远眺,白云绵绵,飘在襄国上空;繁茂的绿树顺着张恪弯曲的河道蜿蜒而来,经过丛台的脚下;
丛台上却丛台上,山鸟啼鸣,野花盛开,绿苔遍地,一片荒芜。
早已看不见当年金舆玉辇来往的痕迹,只有在风雨的见证下不断生长的绿苔。
注释
听话:听人论事;丛台:在今河北邯郸市内。相传战国时赵武灵王(前325—前299)为阅兵和歌舞而筑。
襄国:古县名,位于河北邢台西南。该句又衍“云遮襄国无边尽”。
漳河:位于邯郸市南方。该句又衍“树绕漳河掌上来”。
弦管:管弦乐器,代指音乐。
舆:车,亦指轿子;辇:用人推挽的车。秦汉以后特指君侯所乘的车;金舆玉辇:此指赵武灵王宠爱的惠妃,常携其登台玩乐。

赏析

  诗人借朋友游丛台之事,将朋友眼中见到的丛台景象加上自己的感慨,描绘出丛台一片荒凉萧索情景,抒写了自己吊古伤今之情。首联交待作诗缘由,次联写远望之景。颈联以对比手法,衬托丛台之荒凉,有声有色。尾联以往日赵武灵王之豪侈繁华与眼前台上长满绿苔的荒芜景象再作对比,更见出今日丛台之落寞凄凉。诗以写景为主,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令人回味无穷。

  诗人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所写景物也不是一般的景象,而是诗的意象,即这些景物包蕴诗人及客人吊古伤今的情思。为了表达这种情怀,诗人除了采用意象叠加的方法,还采用了对比联想的手法来涤化。诗中所写的白云、树木、野花、绿苔、山鸟等,无不与昔日丛台的人、事、物相关联,这是对比的关联;从昔日丛台之盛对比今日丛台之荒,从而表达出富贵不存、时光难再、人世沧桑的感叹。如诗的颈联和尾联,写当年丛台上弦管齐奏,歌声婉转,舞袖翩翩;众多美貌妃嫔和绝色宫女,身着绮罗,环绕台前,那是多么欢乐。如今各式早已风流云散,只剩得山鸟乱啼,野花怒开,年武灵王与惠妃金舆玉辇的车辙都附满青苔了。这种对比有着很强的抒情效果,且用语清新,耐人寻味,写景如画,富有景致。

创作背景

  此诗约作于任职京师之时,具体时间不详,是诗人听友人谈论丛台而作。 

  李远,字求古,一作承古,夔州云安(今重庆市云阳县)人,大和五年(831)杜陟榜进士,官至御史中丞。李远善为文, 尤工于诗。 常与杜牧、许浑、李商隐、温庭筠等交游, 与许浑齐名, 时号 “ 浑诗远赋”。

  猜你喜欢

十月天公作许悲,负霜鸿雁不停飞。莽连万里云一去,红尽千林秋径归。

病夫搜句了节序,小斋焚香无是非。睡过三冬莫开户,北风不贷芰荷衣。

郎署领制诰,十年未上坡。
冯唐空潦倒,卫绾是谁何。
犹赖紫垣直,聊遮白发多。
归田未有计,村树绿婆娑。
百五天长甚雨回,祖筵离思冷如灰。
骋辞睢苑繁云散,拄颊西山晓气来。
草色不须争去袂,花光正欲傍迎醅。
相君卧镇群英集,一府翘然用楚材。
昼睡功夫未易偕,羲皇以上合安排。
心间无事饱食后,园里有时闲步回。
未午庭柯无屡啭,已残花径客稀来。
请观世上多愁者,枕簟虽凉无此怀。

忽忽时序改,白日藏光辉。重阴润九野,小雨纷微微。

苍山寒气深,高林霜叶稀。田家秋成意,落落乖所期。

旷望独兴怀,戚戚愁寒饥。事至当复遣,且掩荒园扉。

欲整别离情,怯对尊中酒。野梵幽幽石上飘,搴落楼头柳。不系黄金绶。粉黛愁成垢。春风三月有时阑,遮不尽、梨花丑。
千里青云未致身,马蹄空踏几年尘。曾迷玉洞花光老,
欲过金城柳眼新。粉壁已沈题凤字,酒垆犹记姓黄人。
坞中横笛偏多感,一涕阑干白角巾。

通家早已见高情,且复招陪杖屦行。书法临池王右史,风流骑马谢宣城。

可容佳景无佳句,未识此人空此情。听我酒酣咏东武,为君倒尽玉壶清。

梦儿亭下蚤霜飞,白傅风流醉已归。谁似钱塘苏小小,夜深低舞茜罗衣。

万个龙孙长,梢梢上半天。清风长满屋,苍玉总如椽。

秀色到今日,深根凡几年。宜封管城子,濡首落云烟。

何处营求出世间,心中无事即身闲。
门外水流风叶落,唯将定性对前山。

柳阴荷锄归,豆荚未出土。呼儿夜饭牛,昨宵有微雨。

春初种菊助盘蔬,益气轻身载旧图。
终藉九秋扶正色,芳时偷得醉工夫。

风满西楼夜不扃,元龙高卧饷群经。偶携笠屐宜新雨,稳把纶竿是客星。

宛宛吟蝉双鬓雪,遥遥归鸟一天青。何当鸡黍三年约,共上龙沙万里亭。

山村柿栗熟,客舍稻粱秋。池足能言鸭,蹊多喘月牛。

如闻息战斗,剩欲起歌讴。鼓楫临江誓,谁为祖豫州。

牧孺樵童不管春,乱攀曾不比荆榛。那知立马江南客,一萼真香泪一巾。

僧多六十作閒人,君正勤劳在六旬。心等虚空无彼我,病除四大益精神。

可知难处真如幻,莫作歧看冤亦亲。吾道埋头风雪下,不须飏颂落声尘。

淩晨相送帝城东,回首君门隔九重。行橐独留封事草,贞心不改岁寒松。

花边且对离筵酒,梦里犹闻禁苑钟。沅水谩劳迁谪恨,虞廷接武尽夔龙。

此路如何名白杨,白杨林木苦非良。
闻知宰树常多种,想见坟茔在两傍。
三国英雄尘一窖,六朝兴废字千行。
行人过此休惆怅,往古来今总浑茫。
美报崇本,严恭展事。受露疏坛,承风启地。
絜粢登俎,醇牺入馈。介福远流,群生毕遂。
  微信小程序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