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藏一除校书作别竹诗次其韵与藏一直舍切邻实共此竹

晚窗帘捲雨初残,一点无尘碧玉寒。霜节留公化龙杖,烟梢忆我钓鱼竿。

坐令烦暑消馀烈,解遣穷愁释百端。他日茅檐隐疏翠,悬知无梦到长安。

  廖刚(1070-1143),字用中,号高峰居士,北宋顺昌谟武人。少时从学理学家杨时,成就了廖刚“道南高弟,绍兴名臣”的美名。廖刚一生亲历两朝荣辱兴衰,历任刑部侍郎、御史中丞、工部尚书。他持身立朝,忧国爱民,对外力主抗敌御侮、对内全力慰抚百姓;他刚正不阿,忠直抗言,令蔡京、秦桧等奸邪沮气。廖刚的精神和品格名重于天下,名扬于千古,为世代所赞颂。

  猜你喜欢
朝出自不还,暮归花尽发。岂无终日会,惜此花间月。
空馆忽相思,微钟坐来歇。
鼠腊要非玉,篪声偶先埙。
穷通一生事,早晚焉足论。
行行欲何之,阔步登金门。
有意韩淮阴,报雠如报恩。
蕙草春已碧,兰花秋更红。四时发英艳,三径满芳丛。
秀色濯清露,鲜辉摇惠风。王孙未知返,幽赏竟谁同。
人生行乐,算一春欢赏,都来几日。绿暗红稀春已去,赢得星星头白。醉里狂歌,花前起舞,拚罚金杯百。淋漓宫锦,忍辜妖艳姿色。
须信殿得韶光,只愁花谢,又作经年别。嫩紫娇红还解语,应为主人留客。月落乌啼,酒阑烛暗,离绪伤吴越。竹西歌吹,不堪老去重忆。
古木寒藤挽我住,身非靖节谁能留。
多惭不及鸾溪水,长向山前山后流。
吾家令兄弟,异氏而同气。
雅知义利分,不作温饱计。
天子龙飞春,了翁对轩陛。
柄臣方擅朝,党论如鼎沸。
轧轧不能休,一挥三千字。
植治贵和平,用人戒偏陂。
天子擢第一,期以风有位。
寻寘之古代,仍诏恩礼视。
后此者三年,东瞻复联第。
天子方谅暗,有言不得试。
岁行在协洽,文翁陈谠议。
惟知守家学,宁雇触时忌。
虽不第甲乙,自谓傥无愧。
古人为己学,何有於富贵。
穷则独善身,仁将以行义。
两兄西南彦,九牧将倒指。
平生刚直胸,毋以科举累。
矧逢主听宽,宁复怀顾畏。
厥今果何事,请略陈一二。
内无王文正,谁与理家事。
外无韩忠献,谁与饬戎备。
荧惑守羽林,震雷诧冬瑞。
天象已云然,人事犹尔耳。
劈析为上言,卓哉朝阳喙。
却携令名归,为亲一启齿。

犹记当年筑此城,广瑶湖寇正纵横。人今乐业皆安堵,我亦经过一驻兵。

香火沿门惭老稚,壶浆远道及从行。峰山拿手疲劳甚,且放归农莫送迎。

东山有佳处,修竹临沧浪。
上下秀色中,木樨寄孤芳。
玉露后丛菊。先作寓蕾黄。
置之婆娑杪,金钉澹荧煌。
或云仙人醉,披披绿罗裳。
随此小佩玦,散落天一方。
我来便酌酒,是否地能详。
但怪秋山老,犹有幽意长。
哦诗未得诗,已照明月光。
乐哉径酩酊,知在夫何乡。
岂非化蝴蝶,以梦棲其旁。
明朝整冠坐,开卷书亦香。

豫章下山时,顾与山灵语。不为栋与楹,慎勿为木偶。

木偶盛容姿,曳裾复拱手。大匠持斧斤,视之若无有。

叔孙名大儒,绵蕞何草草。萧何刀笔吏,无功独居首。

采菊见南山,赋诗临清流。偶耳与物会,微言适相酬。

浩荡思惟表,其心共天游。江不阻水逝,天不碍云浮。

后人涉雕斲,七窍混沌愁。掩卷三太息,至山莫容丘。

榔叶椰枝结翠楹,每因岩石不知名。从今植向池亭上,好对春风作凤声。

家在孤云落照间,行人已上雁门关。凭君为报平安信,才是云中第一山。

扶馀玉爪旧曾闻,青鸟犹沾海气昏。掌上风标有如此,眼中神骏更怜君。

平芜未洒头鹅血,春水谁开猎骑门?过雁昏鸦莫回首,霜拳高兴在空云。

崎岖千万山,踏破青鞋底。
何似引章泉,同耕老兄弟。
经旬风雨陡新晴,一夜蟾光直到明。
清晓衣冠原庙去,分明眷佑似平生。

阴酿连朝雨,秋声滴碎天。墙阴苔色古,池面水纹圆。

韵入蕉窗里,凉生笋簟先。闭门无个事,身倦枕书眠。

忽忆山中人白头,岁阑来看雪初收。诗篇见赏皆高兴,谢客相随匪俗流。

漫有嵓云供夜卧,况无土食备晨羞。爱君吟咏殊堪听,金玉声音胜楚囚。

莲塘之宫半亩宽,灵台静定自身安。观书燃烛鸡传唱,拥被酣眠日上竿。

客座楸枰时对奕,仙家炉鼎学烧丹。松菊三径栖迟处,不愧当年具四难。

炎祚无疆越万龄,如何夷卤尚凭陵。中兴事业须王导,拨乱韬钤要孔明。

剧盗已分齐钺定,端星行指泰阶平。呼韩朝渭非难事,好继当时丙魏声。

  承宫,琅邪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其不还,寻之。见而欲笞之。门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樵薪执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微信小程序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