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前二句写出对故国山川风物的深深眷念,后二句对身为降王客居燕地不得返回故乡的悲剧命运,寄无限哀感。
诗意很简单,他不敢明说怀念临安,因为临安是宋朝的故都,一怀念就可能被杀,南唐后主李煜就是因为写下了“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首《虞美人》词而被宋太宗赵光义毒死。作者自己今天的境遇,和三百年前的李煜完全相似,他必不敢怀念临安。于是,他想到了西湖孤山的梅花,想到二百年前栽种梅花的林和靖。“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十字,可以解为:两者都是无意识的“痴语”,牵扯不到“故国之思”上去,而淡淡的哀愁却从这“痴语”中流露出来。
接着,他写了“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十字,似乎想表明自己是燕昭王黄金台下之“客”,受到元廷厚礼相待,不打算回临安去了。事实上已经命定永远不可能回去了。他不敢像李煜那样,说什么“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因为这样很可能招致杀身之祸,赵㬎不会不懂得这一点。但“应是不归来”的“应是”二字,仍然包含了“无可奈何”的感情。平淡如白水的二十个字中隐含着无限悲戚,读来令人黯然神伤。
宋朝的皇帝大都能诗,最受人称赞的是宋太祖的咏月诗:“未离海底千山墨,才到中天万国明。”有一种恢弘浩大的帝王气象。赵㬎这首诗则以凄凉深沉感人,代表了没落的歌。时代造就诗人,诗风反映时代,这是文学创作的规律。
赵㬎,是南宋王朝的末代皇帝,四岁时,父亲度宗赵禥死,他继承了帝位,由祖母太皇太后谢氏代管朝政,改元德祐元年。这时,元兵已经南下,次年二月攻下临安(今浙江杭州),群臣替太皇太后谢氏领衔写了归降表,年幼的皇帝赵㬎当然也投降了。
太皇太后谢氏、皇太后全氏和皇帝赵㬎号称“三宫”,于1276年三月,为元兵所掳,押送到大都,赵㬎被降为瀛国公。到元世祖至1288年又被送到甘州(今甘肃张掖)去学佛,法名合尊,又称为木波讲师。他在大都作“客”十二年,出家时才十八岁。出家前十二个年头,在俘虏生活中长大,从汪元量读过些书,学会了做诗。这首诗应当是“客”居大都时所作的。(或云此诗系送汪元量南归之作,实误。此从《南村辍耕录》。)
嶕峣。单椒。诛茅。托而逃。谁招。千年故丘还其巢。白头心事飘萧。
歌且谣。把臂旧渔樵。说此中几人我曹。
令威去后,无梦归辽。幼安涕泪,消与白衣皂帽。山有木而风号。
海有涯而波滔。思君无暮朝。心同媒何劳。斗柄带招摇。
望京楼望天泬寥。
谪梦游人间,梦醒还九霄。光碧琪树林,夙世君所巢。
双成云和笙,媚君升天谣。但怜吾不鸾,玉清望难翱。
大吕回煖阳,六合冰气消。洒落芬陀华,下使千灵朝。
君诗日月魄,天镜森昭昭。七步遮须王,庶几同宾僚。
道在劫无毁,心近神已遥。玑斗回西枢,独射长庚高。
吾闻凤鸟不与凡禽栖,隆周之时曾集丰镐西。锵然一鸣向人世,喧啾百鸟不敢争与啼。
昔有名臣黄霸生汉世,治民之才迥与时流异。颍川出守曾几何,休风数感灵禽至。
灵禽文彩明山川,和音哕哕闻中天。遂筑高台表神异,台空凤去馀千年。
只今坏埒才数尺,野鸟纷纷竞来集。简册空存纪瑞年,荆榛不复快睹迹。
我来跋马登高丘,荒台已远犹回头。为忆循良心耿耿,缅怀瑞物情悠悠。
凤台凤台重披访,往事何须空怏怅。方今圣明治理登俊良,会见一朝飞去青云上。
文章一见一回妍,玉树分明在眼前。记得陆机年二十,亲看贾谊策三千。
杏花燕月人俱远,枫叶吴霜思独悬。南去河流乾欲断,关津先放彩衣船。
汉王宫。正良辰胜赏,荆楚岁华秾。草衬骢嘶,松留鹤守,谁道时序匆匆。
入春早,商量梅柳,看嫩蕊,新绿引东风。花在诗前,雁归人后,酒满吟中。
怀古感时都罢,喜清时政暇,故国年丰。一水西浮,层阴北望,还见云树重重。
似今欲归便得,休惆怅、寒涧石床东。寄语繁花,明年更映人红。
美人家住木湾西,十里梅开雪作堤。花骨频年劳寄梦,诗肠今日断分携。
舟行东浦迎香暗,路接罗浮隔岸迷。苦忆参横寒月下,输君吹笛过前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