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前两句以视觉角度展现暮春时的和丽景色,后两句以听觉角度从细处描摹气候转变。诗人善于捕捉细节,把难于表现的季候特征写得非常细腻。
前两句写“游子春衫”,游子长年在外,对气候冷暖的变化最易感知。此时游子脱去冬衣而换上单薄的“春衫”,这个视觉形象反映出气候的温煦,又给人一种舒服、轻松的美感。一个“试”字写出游子的心理状态,寓有因气温不稳定而尝试之意,也为后面的“又作东风十日寒”埋下伏笔。次写“桃花”和“野梅”。桃花于仲春开放,但此时已“飞尽”;梅花于初春开放,夏初结梅子,此时则“野梅酸”,二物皆足以显示江南三四月的特征。写桃花,仍从视觉角度,不仅“桃花”二字有色彩感,“尽”前冠以“飞”,又显示了动态美。写梅则从味觉角度,一个“酸”字,足使口舌生津。这两句写气侯乍暖,点出春夏之交的季节。
后两句写忽寒。诗人审美感受相当细腻,也很会捕捉典型的细节:“怪来一夜蛙声歇”,这是从听觉角度落墨,写气候忽冷。诗人很会捕捉典型的细节:先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前两天气候乍暖时,田蛙也为之欢欣歌唱,增添了暖意。但忽然“一夜蛙声歇”,确令人感到“怪”。“又作东风十日寒”:原来是气温又变寒,青蛙于气温变化极敏感,他们躲进洞里,声息全无,正显示着“东风十日寒”。此句又从触觉角度来写。“十日”与“一夜”相对,时间更长,但毕竟已是“东风”,此“寒”自是强弩之末,不必为之生畏。
这首诗纯然写春夏之交人们对乍暖还寒气候的体验,并无深刻的寓意寄托。但选材精到,体验细致,有跌宕曲折之致。诗人注意全面调动各种审美感觉,从视觉、味觉、听觉、触觉等角度进行描写,使诗的意境显出多层次,多侧面,具有立体感,给人以更丰富的美感。语句清晰,体验真切。通过典型细节和景物描写,表现游子对季候变化特别敏感的某种心理。
吴涛,生卒年不详,字德邵,崇仁(今属江西)人。是宋高宗绍兴年间著名隐士环溪先生吴沆的大哥。下选 的《绝句》便是吴沆的《环溪诗话》存录的。全宋诗收入其诗四首:《绝句》,《山居》,《在杭日作》,《仲春》。其中以《绝句》广为流传。
已致升平胙,兼高孝治名。弥留念文母,仓卒托阿衡。
寝殿陈龙輴,离宫撤翠旌。犹传罪己诏,呜咽走苍生。
南苑停调马,东邦罢贡鹰。车书方正统,弓剑忽遐升。
玉几嗟空设,銮舆忆旧乘。苍茫哀痛日,大誓复金縢。
柳亸莺娇蜂蝶闹,春色满枝头。暮雨朝云不肯休。
遮莫太风流。
花满湘江波正绿,莫上木兰舟。若向湘江共舣舟。
又添得、一般愁。
丈夫不洒临歧泪。泪珠偏向临歧坠。有酒不成欢。擎杯强自宽。
前程期万里。万里今朝始。莫漫怨今朝。明朝人更遥。
桓桓邝将军,拟归集精兵。凉秋八九月,伫看官陂平。
其馀持土苴,不战将自倾。与子当并驱,笑敚南雄城。
豫章龚郎好文雅,锦轴牙签满书架。示我春云出岫图,云是燕公之所画。
高堂惨淡开林丘,青峰赤谷烂不收。长风浩浩起天末,万壑青云如水流。
松根石头伏羊虎,松顶垂萝绿如雨。伊谁濯足望青天,绝似东归孔巢父。
匡庐巫峡相渺绵,三湘七泽俱可怜。冥鸿萧条洲渚断,风帆杳杳归何年。
吁嗟燕公真绝笔,好手当时称第一。残缣犹带汴京愁,墨色苍茫映寒日。
城楼六月烟尘黄,我亦看云怀故乡。思君如忆图中景,应过水西寻姥冈。
宵晴朝复雨,夜雨晓还晴。未识冬天尔,浑疑春令行。
人人忧疟疠,物物败生成。襘法繇来古,官居孰用情。
壮岁何心老一儒,东游饱食有江鲈。诗宗鹤膝蜂腰体,礼象龙头豕腹图。
三士操琴知尔达,八公遗药忍吾臞。吴中胜处多朋故,话尽寒宵燎叶炉。
九峰山色高嵯峨,川原平远堆青螺。刘夏村南泗水镇,片帆我亦曾经过。
此时我年方二十,乍见老成尚羞涩。客邸惟拈诗与书,日键芸窗足不出。
少年情性好交游,一时怀刺干名流。卢文子,张洮侯,朝朝约放龙潭舟。
鲈脍莼羹罗满座,玉箫金管吹清秋。此中有人数诗伯,开言便及虬髯客。
清誉真应千古传,彩笔争夸万人敌。近来作吏来西昌,寥寥风雅推平章。
即或有人弄笔墨,譬如无腔牧笛横山庄。永清倪子来日昨,顿使洪都风雅作。
绛帐旋开徐稚亭,赤幢久树滕王阁。兴酣搦管发大呼,十三大郡都惊愕。
门外频停问字车,云中又见衔书鹤。骤然相见即相怜,须识神交已有年。
把臂发狂话宿昔,恍若置身黄浦青溪边。过我讼堂一交接,便觉胸中有冰雪。
太白刘伶共醉醒,许由巢父同高洁。即席还当赠片言,文中雄长诗中杰。
猗嗟乎!君才磊落非等伦,得君如得金千钧。他时归遇云间客,道我为官鬓似银。
隔屏山天样远。六角合欢扇。坐听清泉,镇日自忘倦。
纵看翠筱娟娟,红蕖冉冉。总难觅雕梁春燕。
泪痕泫。便教楼是人非,沈沈漏三点。十二重阑,录曲也寻遍。
生憎天壤王郎,无凭詹尹,尽一任情丝飞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