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鼓下长河,中流发棹歌。野云随岸阔,秋色逐帆多。
为惜经年别,翻怜此日过。凭高追往事,双鬓已成皤。
燕市谁同击筑歌,君闲曾否访巢窝。真看香粉论车载,何止琵琶似甑多。
修竹淀园宜眺赏,偃松萧寺几婆娑。谪仙不敢重题咏,知有诗人旧日过。
古之君子,无须臾而不学,故其为徳无须臾而不进。鸡鸣而兴,莫夜而休,出则莅官治民、事师友、对宾客,入则事其亲、抚其家,教其幼贱,无须臾之间不习其事、学其礼。观天地之道,察万物之理,以究道徳之微妙,未始有顷刻之休,是故其徳日进而不可止。
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未尝不在于学。士会食而问肴烝,则饮食之际未尝不在学也。曾晳风乎舞雩咏而归,则游观之际未尝不在学也。曾子病而易大夫箦,则疾病之际未尝不在学也。今之所谓学者,既剽盗其皮肤,攘掇其土苴,比于古之人大可愧矣。冠而仕则冠而弃之,壮而仕则壮而弃之。故后世之君子大抵从仕数年,则言语笑貌嗜欲玩习之际,比之进取之初以儒自名者,固已大异矣。
元丰之乙丑,余官于咸平,治其所居之西,即其旧而完之。既洁□新矣,于是取《诗》、《书》、古史陈于其中,暑则启扉,寒则塞向,朝夕处乎其中。余惰者也,故取古之道而名之曰“进学”,而书其说,庶朝夕得以自警焉。
泉清孤月现,夜久空山寒。不用取烹茗,自然涤尘烦。
饮啄殊自得,水田稻粱秋。宁因谋一饱,失却网罗忧。
羌村小别无多日,杜曲重来定几时。风雨尊前人老大,关山笛里道倭迟。
朝班渐喜长安近,归计惟应襄水知。为谢殷勤杯酒意,少陵原上一题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