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联扣题起兴,由听到吹笛声而引发感怀。秋山静寂,皓月悬空,清风萧瑟,横笛数声,牵动万千愁思。《风俗通》说:“笛,涤也,所以涤邪秽,纳之雅正也。”在山水、羁旅诗中,笛有着广泛的表情达意的动能,最常见的是牵引怀乡的情愫。又《乐府杂录》载:笛者,羌乐也。古笛曲广为流传的有《落梅花》、《折杨柳》、《关山月》等,皆为思乡之作。月明风清的秋夜,本是适于亲人故友欢会的良辰美景,而今夜,这凄恻哀伤、声声彻耳的“断肠声”,却只能使人更感寥落、凄清了。“谁家”两字,以问语写听者“我”的感受,情味悠远。 “巧作”一词,是言吹笛之人吹奏技巧的高妙,似乎把“我”的满怀乡愁,都淋漓尽致地宣泄出来了。这一设问陡起波澜,借他人之笛音写自己之乡思,极具共鸣感。
颔联紧承首句之 “风”“月”二字写,虚实相生。一写声象,“律吕相和切”照应上句的“巧”字,写笛音之悠扬宛转,这是写实;一写景象,“月傍关山”,写明月映照关山的图景,诗人在缠绵悱恻的笛音中神游万里关山,思绪如同这澄澈如水的月光漫漶开去,这是虚写。“律吕”又作“吕律”,中国古代以管的长短来确定音的不同高度。从低音管算起,成奇数的六个管称“律”,成偶数的六个管称“吕”,总称“六吕”、“六律”,简称“律吕”。此处代指柔婉、和谐的笛音。“几处明”三字下得奇巧,“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照关山,自有明暗、浓淡之别;而以“几处”问之,实则是人心的悲喜甘苦之反映。
颈联由“关山”二字再次衍发联想。上句遥想当此中宵月明之际,胡骑行军北归的场景;下句是写诗人听了这笛曲之后,萌生出南行的愿望。上下对仗工稳,由远及近,以胡人之北归来映衬“我”的思乡之切。明朝李东阳的《麓堂诗话》说这两句“清绝”,主要是就此联意境的清幽、窈眇而言的。在古诗中,月色、笛声、江南常连缀一起,表达幽怨的乡思之情。如唐代诗人李益的《春夜闻笛》:“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尾联道出全诗主旨,“故园杨柳今摇落”是客居异乡的诗人对“故园”风景的悬揣,想必在如此萧瑟的清秋时节,杨柳早已枯黄、零落了;可是“我”,还不能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这是以杨柳之衰映衬自己的迟暮之悲。结句以反问收束,如何在忧愁的煎熬中度此余生呢?这一自问,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全诗善用烘云托月之法,由闻笛入手,多方铺垫,反复渲染,逐层推进,沉郁顿挫。诚如清·吴乔《答万季墅诗问》之谓:“……前六句皆兴,末二句方是赋,意只在‘故园愁'三字耳。” 值得注意的是,此诗多用问句,或兴感、或写景、或抒情,将乡愁国忧与感时伤世之情表达得尤为酣畅。
乱峰倒立。蹋空直与云呼吸。奇极。看列坐愁鬟许平揖。
尘飞不到处,人影和天碧。幽愁。正木落,千岩数声篴。
层巅石径,空照苍黄壁。寻坏藓、旧诗痕,烟外翠如泣。
满袖松风,画秋无迹。绿尽吴根,付谁收拾。
待伴先春至,差明积夜初。空庭戒无扫,冻笔屡成嘘。
溪远应回棹,窗明好读书。惠连临此际,题赋复何如。
卜宅近山阿,柴门障薜萝。风清闻鹤唳,日暖听樵歌。
密树悬青岛,平田浸白波。树船乘暮景,来往急如梭。
汝南昔曾谒公祠,霜日皓冽森英姿。乃今江馆坐牢落,夺目忽睹中兴碑。
神明焕若还旧观,义烈凛凛生见之。滞气激起天宇豁,快意发冢挥金锤。
生平每为二贤惜,以技掩节公羲之。不阿桓温止殷浩,遗世脱屣终游嬉。
平原突兀杲卿死,李唐中叶公能持。政令二贤书不工,只字片楮犹当奇。
矧于超出二王笔,冠冕百代书家师。坡仙论书至公止,此本于公又奇至。
正笔篆玉藏李斯,出笔存锋兼汉隶。古硬陵轹瘗鹤铭,韵胜韬抉兰亭记。
离堆雄峻仅能亚,画赞沈深还栉比。书法至此为绝尘,顿觉诸家异端异。
恢宏正大极遒紧,驰骛刚方穷壮丽。万古千秋讨贼心,二十四城忠义气。
惜哉岁久颇残缺,苔蚀潮舂寖磨灭。去国几年似者希,沧海遗珠亦奇绝。
酒酣对酌虎贲郎,况乃摩挲是明月。断画崭崭屹断金,倔彊常山笔端舌。
中间剥泐尚含胡,惨淡中丞面馀蔑。载看激裂壮士肝,意苦时危将泣血。
置书勿论抚膺叹,更有何人似公节。忠贞端不负巡远,文字尤令重元结。
只今谁识段文昌,世上焉知李希烈!终南太华皆可磨,后人竟莫堕嵯峨。
惟馀浯溪青天一片石,照耀邃古驰江河。谁能与世见此不朽业,荡攘邪秽蠲祅痾。
再立元气攎浇讹,踵武至德肩元和,九原起公吾其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