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日惜奈花,一身苦牵羁。半月始得行,垂老玩姜姬。
飞鞭出重城,修途会封姨。扑面吹砂砾,熟马昏路岐。
白日恣狂霾,弥空塞琉璃。举头触横柳,乌纱罥高枝。
一步一摧折,歇马憩仁祠。山僧出慰劳,白水泛枪旗。
诸馀小比丘,目腓心刺讥。未闻看花人,罩眠对春姿。
马疲人亦困,酌酒却宽脾。不独负花约,兼亦怖天威。
自我入京来,无日不沙飞。四月双重绵,立夏无春时。
司尹省惟日,愚贱安敢知。长歌击流水,惊起双鸬鹚。
俯仰天地间,吾人有高兴。图画亦偶遭,诗坛乃前定。
屏当广座设,壁与长缣扃。幽怀惋百结,醉眼豁双懵。
沃野平若掌,横波急如絙。颓云澹将沈,瀚海寒欲凌。
中峰俨尊长,众壑分婢媵。群坳讶空豂,百折愁绝嶝。
包罗引地络,混沌泄天孕。烟横似张帏,露湿同覆甑。
嵓葩绽将然,谷鸟呼若醒。凭虚敞轩闼,眺远失梯凳。
尘消野马没,地湿晴蜺蒸。江光晃无垠,石籁差可听。
得非茱萸沜,或者柴桑径。洗耳幽涧泉,清心远林磬。
閒贪野芳采,饱厌山殽饤。流光难把玩,富贵安足凭。
乐事希狂曾,明时岂愚宁。求之不可得,何以攀逸乘。
流水宿有期,幽兰杳谁赠。吾生尚驱逐,兹意方蹭蹬。
忆当风日佳,乐此宾主胜。幽期予独负,往券真足證。
重披意俱新,未接神已凝。雄誇凤楼手,规制皆略称。
苦忆豸冠翁,风流远犹剩。玩赏在樽罍,淹留谢鞯镫。
多才复爱客,吾语非子佞。努力青云期,交盟岂虚订。
可怜风雨逼流阴,无奈芳菲恼客心。暂引江南春入眼,不辞多掷袖中金。
天地有常运,成功须四时。敛藏苟不至,生养犹浪施。
而况结夏屋,岂伊一人为。向非来者贤,俯仰成弃基。
余氏本望族,旧业祖所贻。流光被累叶,衍也复嗣之。
华堂小荒茀,新筑俄翚飞。老木傲风烟,脩篁拂云霓。
连峰累奇石,一镜开清池。窗閒编简横,门外尘鞅希。
封胡几男子,晨夕相追随。步趋朱与张,谈笑书与诗。
宁复绮纨习,所期君子归。青桐韩家树,丹桂窦氏枝。
它年定俪美,吾言岂君欺。
吾乡王先生,忠孝乃天宠。间关寇贼中,埋名落徭峒。
计脱父与兄,艰危见智勇。隆武颓残曦,薇蕨采荒茸。
楼居三十年,著书七十种。学派得横渠,故训翼郑孔。
微言大义炳,百世蓍蔡奉。余论斥天主,眦裂始作俑。
圣朝采遗书,凿楹出圭珙。余者三百卷,捃束委尘塕。
雕版未能半,望蜀财得陇。先生与船山,著述间伯仲。
所嗟生并世,姓字不相诵。九京如可作,道谊金石重。
讵待歌沧浪,魂梦劳倾动。
长风忽落青林端,风声汹若江声寒。太阴盘礴乱天序,推书扑笔成长叹。
美人何许媚幽独,使我不见心无欢。颇闻隐居诵庄屈,篷窗坐拥尘编残。
琴歌酒赋两寂莫,悬知此兴殊未阑。迟君一来吐款要,举杯放目云天宽。
飞萤入苑中,念之心为悸。玉树本同根,奈何各异地。
鬼蜮诗人讥,在余焉由□。避之未易言,七月始还辕。
秋风满洛水,白露湿高原。百年无多日,倏忽如云奔。
玉体王自爱,其他可勿论。北望时翘首,何时收泪痕。
诗人赋物善言理,不似庭前格竹子。当知多识即是学,废目任耳非为美。
我来蓬瀛大海东,探奇直欲穷苍穹。周诹询度百不厌,肯教过眼烟云空。
采辑郡志二十卷,遗书掇拾行将遍。犹惭臆断恐失真,订误考疑敢云倦。
贝多罗花诗已讹,琵琶形似终如何。就中无实难伪托,佛经欲写空槎那。
因阅长庆忽顿悟,辛夷恍与木兰遇。内白外紫状如莲,点点青杨虫食蠹。
昔人几度上芳舟,不识征帆逐远游。今日模糊才认得,新翻乐府却风流。
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滥,蔑南市,登北岸,败刺史府门。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郡怜其无归也,许之。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莫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若夫孔子周行天下,高为鲁司寇,下为乘田委吏,惟其所遇,无所不可,彼盖达者之事,而非学者之所望也。
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元丰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阳苏辙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