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昆水源出天河,一泻万里生惊波。烛浑到海更奔猛,溃决犹自吞陵阿。
瓠子鱼龙横中野,至今空唱宣防歌。故迹九道复不得,南注安流少休息。
痴冥阴云欺白日,不放扶桑光采出。连宵达旦雨如倾,绿野黄流混为一。
河伯侈大未可厌,规取桑田广宫室。长鲸老蛟助声势,城郭波浪相沈没。
神禹衣冠藏会稽,大叫不闻将安为。
猗嗟我从祖,高行世所独。有时闻微言,终身在初服。
孤露薄有知,所赖见尊宿。今年吾道苦,此老梦已觉。
别时知难再,挥手反见速。衰颜一何瘦,忍泪窃注目。
不殊辞所生,摧割痛在腹。未曾闻怛化,每忆已自哭。
理当弃妻子,卒侍启手足。何言迫生计,恨愧满衷曲。
因思议私谥,介节诔不辱。虽然异出处,知己配文肃。
哲人萎二老,愿见那可复。吾其放于夷,猖狂混清浊。
青云志已乖,白头《玄》懒草。家贫无宿储,逐食在远道。
风霜减容鬓,忧虞损襟抱。不有同心人,谁其慰枯槁。
上篇
雨、风、露、雷,皆出乎天。雨露有形,物待以滋。雷无形而有声,惟风亦然。
风不能自为声,附于物而有声,非若雷之怒号,訇磕于虚无之中也。惟其附于物而为声,故其声一随于物,大小清浊,可喜可愕,悉随其物之形而生焉。土石屃赑,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豗。皆不得其中和,使人骇胆而惊心。故独于草木为宜。而草木之中,叶之大者,其声窒;叶之槁者,其声悲;叶之弱者,其声懦而不扬。是故宜于风者莫如松。盖松之为物,干挺而枝樛,叶细而条长,离奇而巃嵸,潇洒而扶疏,鬖髿而玲珑。故风之过之,不壅不激,疏通畅达,有自然之音。故听之可以解烦黩,涤昏秽,旷神怡情,恬淡寂寥,逍遥太空,与造化游。宜乎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违也。
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濑;稍大,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方舟上人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偃蹇而优游,逍遥而相羊,无外物以汩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日;又何必濯颍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
予,四方之寓人也,行止无所定,而于是阁不能忘情,故将与上人别而书此以为之记。时至正十五年七月九日也。 []
下篇
松风阁在金鸡峰下,活水源上。予今春始至,留再宿,皆值雨,但闻波涛声彻昼夜,未尽阅其妙也。至是,往来止阁上凡十余日,因得备悉其变态。
盖阁后之峰,独高于群峰,而松又在峰顶,仰视如幢葆临头上。当日正中时,有风拂其枝,如龙凤翔舞,离褷蜿蜒,轇轕徘徊;影落檐瓦间,金碧相组绣,观之者目为之明。有声如吹埙箎,如过雨,又如水激崖石,或如铁马驰骤,剑槊相磨戛;忽又作草虫呜切切,乍大乍小,若远若近,莫可名状,听之者耳为之聪。
予以问上人。上人曰:“不知也。我佛以清净六尘为明心之本。凡耳目之入,皆虚妄耳。”予曰:“然则上人以是而名其阁,何也?”上人笑曰:“偶然耳。”
留阁上又三日,乃归。至正十五年七月二十三日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