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怀示友十首》是北宋诗人陈与义在政和七年(1117年)秋,寓居东京(即开封)时所作。示友,谓陈国佐,张元方兄弟。从这一首中的“城东陈孟公”“不难十里勤”,以及其二中的“张子霜后应”(张子即张元方)“相逢车马边”,可以看出,当时二友与之相距不远,也是寓居于此。
一二联直抒胸臆,用“病”“纷纷”写不堪“俗子”纷扰的苦恼;用“费”“不受”表达求贤的不易,以及对“贤士”的渴求。“病”这里是苦恼烦恼之意,“费”即耗费之意,“贤士””当指“知友”。开篇诗人通过对比把自己渴求知己,渴求了解的心思表达出来了,为下面写友铺垫。第三联说,与国佐久别,不知其何,甚是挂怀。下联的今夕共明月,即是此意。第三联直抒胸臆,表达对友人的牵挂之情;第四联寓情于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意。此四联,从俗人纷扰令我病,到知友不见却知心,可以看出诗人对俗人之厌,知友之渴。
“不难十里勤”是说,同居一地,相距不远,勤来勤往,应是不难。这当是要给友解释未能聚合的缘由。以下几句即是释由。“畏借东家驴”,借用杜甫的“东家蹇驴许借我,泥滑不肯骑朝天”,暗示世风晦浊,自己才疏,不敢借友用世。“似闻有老眼,能做荐鹗书”,称陈国佐有一双识人辨事的“老眼”,虽能做““荐鹗书”,自己却“功名”心已除。“老眼”即识人辨事之眼。自此,疏于聚合之由便明了了。其实,对于初入仕途的诗人,淡忘功名,原非本意,实则无奈。对知友的渴求(渴求理解),对世风政治的隐忧(畏怕仕途),才是由,这也说明了诗人虽身处喧嚣(首联的俗子纷然)却依旧孤独的情怀。
陈与义十七入太学,二十四岁及第,授文林郎,随后一批追随者纷至沓来(纷然来座隅),令他烦恼。当时的政治舞台党争权夺,许多士人包括他的好友葛胜仲等,为功名利禄,纷纷寻找依靠,投奔权贵。被时人骂为“六贼”的“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朱勔、李彦”等权臣,更是争权夺人。徐处仁这样描述当时的状况“绅士大夫除托附童贯、梁师成、李彦、朱勔及诸近习、道士之外,未有不经此三人除用者。既各有所因以进其身,则凡议论之间,各党其所厚善,而以重寡为胜负。故其一罢,士大夫连坐而去者数十百人。及其复用,则又源源而来。”
初入仕途的陈与义官小位卑。尽管此时的他远离党争中心,但官场的黑暗、党派的倾轧,还是让他感到了厌恶和恐惧,因而常有退世避祸之心。在《书怀示友十首》中他说:“功名勿念我,此心已扫除”(其一),“人间安可比,梦中无悔尤”(其四),“我策三十六,第一当归田”(其五)。后来宰相王黼强拉陈与义入群,把陈与义的诗《墨梅》献与徽宗,徽宗大赏,陈与义也因此得以提携。却又因王黼的倒台而受牵连,被贬。最终他还是落入了这场政治争斗的漩涡中。
该诗语意浅近,直诉其怀,是一首与友的情切之诗。
苦竹黄芦想像,湓浦浔阳怊怅。半幅小丹青,画出东船西舫。
白傅青衫已往,商妇琵琶犹响。无限断肠声,只在行间纸上。
西家骁骑骁如龙,鼻端生火耳生风。东家老段老且蹇,有如征南矍铄翁。
西家公子老远服,千里之行一日速。东家主人役老段,不取骁腾取驯伏。
主人公子性各殊,爱骁爱段知何如?若将夔蚿较足下,胡敢并辔争齐驱。
朝明西家蹄一蹶,解鞍折臂中道歇。道傍仰首鸣向天,䠥躠风尘愁跛鳖。
坐令公子心火然,顾瞻老段行在前。乌乎世步谁后先?东家莫厌迟迟鞭。
幽蛩藓砌,正庭院黄昏,晚凉天气。落叶西风,吹作满空寒意。
华年半是天涯度,暗思量,旧欢今事。萧条书剑,凄凉弦管,倦游情味。
黯回首、家园此际。但千嶂寒烟,都无层次。耿耿羁怀,说与断鸿应寄。
只愁迢递书难到,更关河、带将离思。鬓丝凉怯,带围新减,为谁憔悴。
浮槎八月下,征旆五羊□。几载云为署,今朝锦作游。
明珠还旧浦,海燕识归舟。白社看寥落,朱方莫滞留。
年年忧河决,六月浪深时。已逐鱼龙怒,还生禾稼悲。
雨来帆影重,风急棹声迟。曾识麻姑语,桑田会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