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是杜甫长安诗作的一个重要题材。安史之乱前,他以曲江游宴为题,讽刺诸杨的豪奢放荡。陷居时期,他潜行曲江,抒发深重的今昔兴亡之感。而平乱之后,则大多寓凄寂之境于浓丽之句,表达深沉的悲感与愤慨。《曲江对雨》就是这样的一首作品。此诗景丽情深,抚今追昔,低徊蕴藉。
前两联写曲江春雨图,紧扣标题中的“雨”字;后两联写“对雨”之思,触景生情,但这情又非直白宣泄,而融于翩翩遐想,更见含蓄深婉。委婉表达在忆旧与憧憬中隐约可见的忠君忧国之心和对国家美好前景的期盼之情。
首联写景,先大处落墨,勾出全景,重在写静态。春云低垂,笼罩宫城,覆压苑墙;斜晖脉脉,江亭寂寂,暮霭沉沉,芳草萋萋:虽是春景,生意盎然,却了无人迹,一派荒凉落寞。一“覆”,一“静”,既凸显眼前之景的冷清郁闷,又透露出时移世易,物是人非的沧桑感。
颔联直承而下,从细部用笔,由面到点,写曲江胜景,重在写动态,将满怀幽思作进一步渲染。杂花生树,落英缤纷,本已迷人眼目,又经如酥春雨的润泽,更觉楚楚可怜,娇媚动人。“湿”字,也有选本作“落”,以为用“落”字更有余韵。春雨迷蒙,飞红万点,飘零曲江,随波逐流。枯坐江亭的诗人面对此景,不禁生出万分惆怅与凄苦之情,恰如落红离枝,盛唐气象已渐行渐远,诗人不免潸然掉泪。这是移情于景的妙句。
颈联讲当年玄宗皇帝,曾率领龙武禁军,自夹城趋芙蓉园,笳鼓齐鸣,车声雷动,旌麾蔽日。到此时,驰道依存,空余废辇,殿门深锁,无人焚香,戒备森严。杜少陵曾有诗云“青春波浪芙蓉园,白日雷霆夹城仗”,然而兴衰无常,此刻曲江一派凄清冷寂,空自让人凭悼。
尾联描绘了一个君臣同欢、歌舞升平的宴饮嬉游之景。作者巧妙地用“何时”一词表现出自己的期盼。全诗绘景浓艳,意境静穆清冷;抒情婉转,感慨深沉曲折。在忆旧与憧憬中隐约可见诗人的忠君忧国之心以及颓然自放之念。“何时”表明这种狂想充其量是一场豪梦而已。杜甫曾受用于玄宗,安史劫后,新君(即肃宗)上场,肃宗因当日分镇之命,几撼其储皇之位,衷心隐处,不搛于若翁,故将玄宗移居西内,并将其旧侍翦除殆尽,玄宗暮境悲凉,杜甫不得新君恩宠,也就愈念当日如鱼得水的佳境了。此联抒情极其惨痛。“大厦将倾,独木难支”,明知逝水难回,却渴盼恩泽重沐,一展抱负,这不能不令人伤感。“暂醉”,其实只能是转瞬即逝的精神麻醉罢了。
穆然而肃,毗尼藏也。熙然而温,同尘相也。默然而说,法中龙象也。
知文知武,染衣将相也。渊然而深,饱儒术也。悠然而思,入诗律也。
钵囊如空,不受实也。室中生光,无长物也。十有七年,为法城堑也。
五十八夏,圭璋无玷也。斩然而秀,出火宅也。漻然而化,薪火息也。
子孙绳绳,奉承丹青。眸子睟明,吾观其役物之智。
袖手微笑,人挹其临财之清。
明光长侍,自生来、锁骨仙乎非俗。面面风凉亭压水,人意淡如秋菊。
万柄荷香,千竿竹秀,半亩桐阴绿。将军何好,床头书卷连屋。
抛却天上楼台,名园小住,此境娱休沐。缓带轻裘羊叔子,换了冰纱雪谷。
白羽频挥,红尘不到,花气薰僮仆。石阑点笔,倩谁描就横幅。
琴边霜菊袭人芳,鸟外寒松落幔凉。若道丘园心赏薄,渊明何事忆柴桑。
鲁连轻千金,高蹈东海边。孔祐隐四明,瓦视山谷钱。
人各有其志,志在情不迁。轻装有馀煖,布衣亦禦寒。
何曾日费万,亦只供一餐。我欲叩天关,乞取钱如山。
散作天上星,广落天地间。邓通失铜山,饿死人不怜。
当其炙手时,睥睨豪与贤。陋巷金石声,焉如一囊钱。
世人供淫靡,不惜金掷千。煌煌义所在,半菽情亦牵。
岂知淡荡人,拂衣自高眠。
楼畔犹馀金谷恨。十斛量珠,买得香魂醒。吹水差差添碧晕。
苔痕浸入菱花镜。
帘外东风凭扫径。拾翠相邀,休误寻芳信。一掬盈盈谁与赠。
缀钗飞上轻蝉鬓。
云巅老猿吟,松下仙犬吠。山童不知名,啸入青云去。
题诗难运笔毫纤,转怯贫家户未严。质幻谩思调作饼,味甘可许赋为盐。
飞来纷扑争投罅,晴后郎当尽挂檐。应胜惠山泉水洁,且烹积素试毛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