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李伯时支遁相马图

月窟精神不受羁,白云野老太支离。
当时若也无人识,骏骨灵心各自知。
释仲殊,字师利,安州(今湖北安陆)人。俗姓张,名挥,仲殊其法号。尝应进士试,不中,弃家为僧,曾住苏州承天寺、杭州宝月寺。崇宁间自缢,事迹见《吴郡志》卷四二、《吴中人物志》卷一二、《栖真志》卷四。
  猜你喜欢
苦雾霏霏著彩旗,犹排吉仗杂凶仪。
常时凤辇行游处,今日龙輴恸哭随。
画栋新垂帘幕,华灯未放笙歌。一杯潋滟泛金波。先向太夫人贺。
富贵吾应自有,功泛不用渠多。只将绿鬓抵羲娥。金印须教斗大。

摇摇儿女花,挺挺君子操。一见适相逢,绸缪结深好。

妾容似桃萼,郎心如竹枝。桃花有时谢,竹枝无时衰。

春园灼灼自颜色,愿言岁晚长相随。

紫鳌云气欲飞骞,粉署高邻尺五天。秋月新窗寒贮玉,晓风宫殿翠生烟。

赤墀独奏三千字,银笔閒题九万笺。共说丝纶专世美,几回夜直赐金莲。

吴皋一水几番行,鸥鹭相逢眼亦青。一别隔年头白尽,离歌今日不须听。

日照蟠桃万点丹,花前仙佩响珊珊。他年采实供金母,会见飞琼捧玉盘。

閒閒真人藏古剑,敬之如神不敢忽。宾客时来求一观,辄有悲风起仓卒。

人言此是金铁精,良工煆炼久始成。动摇天地合变化,摩荡日月含光精。

昔年有蛟起江中,口吐烈焰烧长空。下民昏溺上帝怒,雷电往击皆无功。

尝持此剑斩蛟首,流血滔滔浸庐阜。传记传闻时既久,不意世间今尚有。

吾过下里多恶氛,魍魉魑魅能食人。请君为我绝此怪,一洗宇宙长清新。

古庙残碑野水村,行人回首暗消魂。遥天何许孤云没,不尽青山万马奔。

桃花落尽李花残,女伴相期看牡丹。
二十四番花信后,晓窗犹带几分寒。

江南好,歌吹是山塘。银烛通宵游客兴,珠帘十里美人妆。

此地觉荒唐。

清和新霁,杖孤筇、野外追随上客。望去琳宫千树里,磐响乍传遥碧。

山色当门,葵花盈砌,到此尘嚣隔。衔杯籍草,赏心更拥图册。

谁道冠盖京华,偏容吾辈,泉石留行迹。醉后看松过别圃,细雨沾衣将夕。

公瑾风流,伟长词赋,此会高今昔。岑参兄弟,愿言常奉游屐。

慰籍无官身始轻,尘缘婴我事还生。白云丹壑鸥沙梦,骇鹤惊猿凤诏声。

霄汉旧游空窃禄,林丘甘遁已忘名。谁关风雨他乡念,况复南征旅雁鸣。

风高扫炎瘴,猿啸破昏昧。圣学醒群蒙,触景与心会。

我思住山中,伊谁致芳酎。

既恶喧嚣,又厌烦言。更堪嫌、家务纷缠。惟欣独坐,闲玩诗篇。

也不喜游,不好耍,不贪眠。

新茶自煮,名花学养。掩纱窗、静护炉烟。针工之暇,笔墨自遣。

参书中义,诗中味,静中禅。

俱是淮王客,高攀桂树丛。
朱门投赵璧,绿酒醉春风。
雁尽江花老,人归海月空。
离情兼别意,邺下白头翁。
良人久不至,惟恨锦屏孤。憔悴衣宽日,空房问女巫。

淮城小如盖,僻在湖草边。萧条城下路,昔有两婵娟。

秋姿艳明月,相携良可怜。小姑泣向嫂,薄暮惨墟烟。

炎天值暑溽,一望白水田。䆉稏杂稂莠,远与蒲荷连。

落日带沙岸,满耳雷阗阗。彷徨自相吊,所惜在青年。

依稀双影长,顾见返照前。修途行旅尽,惆怅不能还。

夏蚊喧且起,着面剧霜鹯。囊空无帷帐,奈此万嘴穿。

前村有鸡犬,灯火见归船。茅茨出丛薄,隐约四五椽。

匪无有帷子,叩门聊息肩。嫂云得相依,小姑泪溅溅。

冰肌与玉体,忍萎一夕眠。风生翠木下,兀兀坐为禅。

囋肤攒利镞,洒血乱幽泉。平生弱女子,苦当鸡肋拳。

肉尽志终定,柔筋露蜿蜒。森然出天巧,工岂人力镌。

含笑化为鬼,摄衣上云軿。素娥共蟾窟,错落诸星躔。

天孙下机处,一时成俗缘。何如作贞鬼,心不愧青天。

终为甓社珠,与月斗春妍。千年露筋碑,野水流涓涓。

崇祠闯水裔,蛛丝荣几筵。明妆俨如生,彷佛步湖莲。

神柳剥将枯,独有心中坚。垂条自婀娜,不受恶藤缠。

年年臈雪后,叶绽翠眉鲜。乡人枌榆社,日有牛羊牵。

惟闻繂縩响,纸伞撒金钱。神往女巫下,妙舞特蹁跹。

车旗飒灵雨,箫鼓咽秋蝉。祗愁神返驾,不得此周旋。

焄蒿古时魂,犹说草中钿。归来不见嫂,远道正绵绵。

嫂面有粪土,长淮终不湔。分明小姑面,留与后人传。

米生性好古,书字无半千。至今纚牲石,苔藓滋蜗涎。

碑言天地间,阴阳互推迁。阳类况君子,小人阴类偏。

五行有正位,变化岁功全。云胡值庞杂,交处荐成愆。

乱贼所禀性,狐媚最便嬛。潜如虮与虱,动乃百足蚿。

奄忽为魍魉,鬼箭脱神弦。赤手卖天下,性命徒少延。

阳阳服兖黼,班域在圣贤。妇女尚知赧,奈何欺八埏。

明虽未即察,阴谴固昭然。惟余泽国女,白骨寄荒阡。

姓名何必显,有此大义悬。清风起懦夫,未让夷齐专。

争欲楚人些,斯囝日星宣。我观碑上字,满纸秋沦涟。

共姜赋柏舟,名芳删后编。春秋伟宋姬,身与火蛾煎。

后来有此碑,砫石当奔川。隔江望高陲,野水惟鵻鸢。

忧来忽盈把,写此露筋篇。

两行清泪语前流,千里佳期一夕休!倚柱寻思倍懊恨,寂寥灯下不胜愁。

閒云不作雨,横入峡山去。峡口弄舟人,家在云归处。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微信小程序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