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公曾作《董生行》,坡老亦咏姚氏堂。末世文人苦孱陋,虽有行谊无由彰。
徽州太守万夫特,承明一出腰银黄。政声今邻赵张右,名翰昔在崔蔡行。
忆昨石渠同讨论,释引先德何琅琅。考亭绝学半庭训,佩韦奕叶仍作堂。
孝经五龄育在口,内则半编时相将。一朝老亲蒙雾露,医不能力巫难禳。
妙年诚心破金石,午夜刲臂和羹汤。探丸何曾让耆域,卧冰殆欲嗤王祥。
谁言昊穹阔且远,小叩大应如宫商。阿耶道躬既纯固,阿儿行义宜袖扬。
汉家本来重孝友,薄俗尤应式厖凉。岂谓虚舟藏大壑,空教幽狱埋寒铓。
独留孤儿好头角,神驹堕地不可当。逸足腾踏蓬岛路,八载与我同趋跄。
昨年一麾出歙浦,南饥北渴永相望。白塔觚棱晨漠漠,黄山烟霭暮苍苍。
怀人却寄相思字,念社仍徵述德章。前人艰危事栽种,后人但识嘉荫长。
即今楩楠贡天府,莫忘老干在冰霜。
月明星稀河汉凉,高秋蟋蟀鸣洞房。愁人不寐独彷徨,披衣徐步出东厢。
白露如玉兰委芳,感激涕泪纷纵横。为君含思思断肠,念君迢遥异他乡。
欲往从之河无梁,夜长悠悠夜未央。援琴弹丝写哀伤,山川万里永相望,我独与尔为参商。
会昌城外山苍苍,会昌城下水汪汪。天风送我东归航,潇然图书何物长。
收拾清风做一囊,收拾明月做一箱。风月满载归叶冈,白云堆里閒徜徉。
有时披风风味香,有时抹月月色光。有时频酌酒无量,有时狂吹笛无腔。
有时狂歌彻穹苍,有时把笔挥毫芒。寒制芰荷为衣裳,饥采紫芝为口粮。
渴饮月窟为神浆,倦来高枕卧北窗。梦魂不入利名场,怡然亦敢誇羲皇。
芒鞋信步无颠僵,看饱花红柳绿庄。百年乘云还帝乡,风清月白终茫茫。
痛隐千秋,分争处、谁为故国。论往事、残民背约,入关先失。
玉斗谋成隆准志,楚歌声尽重瞳力。最堪怜、天意屈英雄,真无术。
江东地,难栖息。樽前舞,徒凄恻。记当年神勇,只今空惜。
铁甲寒沾豪杰泪,吴钩利送倾城色。叹从容、一死纵酬恩,悲何极。
十年踪迹不堪论,重见翠屏山下村。烟出洞天春瀑细,珠归水府老蛟尊。
野亭须对即时酒,佛屋曾为谁氏园?著个茅斋终未得,每逢清夜欲销魂。
忆昔历下行,龙山豁我情。今兹半线游,秀色欲与争。
林木正蓊蘙,岚光映晚晴。重冈如回抱,涧溪清一弘。
里社数百家,对宇复望衡。番长罗拜跪,竹綵儿童迎。
女娘齐度曲,頫首款噫鸣。璎珞垂项领,跣足舞轻盈。
斗捷看麻达,飘飖双羽横。萨豉声铿锵,奋臂为朱英。
王化真无外,裸人杂我氓。安得置长吏,华风渐可成。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余 一作: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