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春晚”之“春晚”,据首句“花落”之意,是指暮春之晚。诗所描写的,乃是乡村暮春晚景。
红日西沉,夜色降临之前,一位“吟余小立阑干外”的诗人,正在游目观赏村野景致。吟,可以指作诗,亦可以指诵读诗文。这位诗人白昼一天都在伏案,薄暮时分,微感疲倦,便走出屋子,在楼台(其居处是简陋小楼,故有“柴门”之语)栏杆外稍立片刻,略事休息。一、二、四句便是他“小立”时所见之景。
他先近看柴门。时已晚春,花儿纷纷飘落,有的还飘进了门内,把那夕阳的余辉挡在门外,可见落花堆积之多。继而又远看树林。稍远处有一片树林。苍茫暮色之中,可以看到几只黄昏时的乌鸦,忽高忽低、时上时下,紧挨林子飞着。将乌鸦称为“点”,是因为距离较远,天色昏暗,望去像“点”一样。最后诗人放目遥望,在那乡间小路的尽头,远远望见樵夫渔子,担柴捕鱼,一路归来。
展现在诗人眼前的这“春晚”三景,景景都扣题中“晚”字,而起笔“花落”则点明了“春”字(诗中指暮春)。三景相合,融汇成村野薄暮时分谐和、静谧的意境。然而,诗人笔下所的静境,又并不显得冷清、空寂:花自“落”,鸦在“飞”,人正“归”。点缀在诗行之中的三个动词,为这静谧的环境增添了鸟飞鱼跃的活泼气息,诗人就置身在这恬静而又富有生意的境界之中,饶有兴味地“小立”观赏。
周敦颐是北宋理学的开山鼻祖。理学家论人物,颇重所谓“气象”。程颢曾说:“自再见周茂叔之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说的是茂叔(周敦颐)为人的气象。此诗的境界与他的为人一样,也是静而不寂,饶有生意,颇有“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述而》)的气象。
异代论交风雪寒,飘然书剑泪痕看。楼松化石今余几,风雨如期古所难。
对尔须眉化共照,问他薇蕨许谁餐。霜天片月当年白,萧飒西风夜未残。
彩霞为羽日为冠,啼破桃都五夜寒。似向蓬莱宫里见,春声晓殿簇鹓鸾。
山中岁晏意何如,莫讶长安阙报书。魂梦几悲池畔草,封题少遇海边鱼。
百年病骨风霜后,千里乡心涕泪馀。望断石门秋夜月,故人独掩白云庐。
退翁斋中花底酌,当筵示我银凿落。摩挲坐上一再看,知是吾乡碧山作。
至元月日镌弯环,古纹半蚀青苔斑。槎丫飒飒势欲飞,宛若放舸沧溟间。
横眠有客凌风渡,点缀衣裾逼生趣。玉缸真拟泻明河,为送张骞月支去。
雕锼无迹把玲珑,不解杯腹何由空。鸬鹚琥珀皆不数,夜光金屈难为工。
主人更劝勿挥手,旧事流传犹在口。元家学士数临川,秘阁相将此为寿。
引杯谢客客赋诗,文采翩然动僚友。乱离以来嗟失一,往时作双今不偶。
叹息人间四百春,斜阳细雨漉残巾。梨花绝胜葡萄酿,傲尔乘槎海上人。
南登白云山,巨礐万年在。老藤缘若梁,苍虬俯承盖。
崩剥傍壑深,日渴陷其内。我行已及巅,得与飞鸟会。
忆自伏蓬茨,三年渐短喙。咽雪犹未乾,苍茫丧兰佩。
岂意躤危岩,复窥天地大。延颈始一歌,林木助幽籁。
云黑古西陵,东望哭再拜。朱噣暮归来,迢迢关水外。
归来丁令威,暂别已千年。抽琴奏清角,婆娑舞胎仙。
何必拊节和,御风自泠然。
冠盖云从共卧辕,西风此日粤江边。数声雁唳知更序,一曲骊歌赠别筵。
棠满茶阳恩独渥,碑留印首绩长镌。明朝便陟鄞川路,衰草思君倍黯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