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诗紧紧围绕“山雨”的题意,首联描写山中未雨之景,颔联写遇雨之景,颈联写雨中之景,尾联写雨后之景。全诗用笔细腻,景象逼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作者写途中遇雨,共分四层叙。雨前天气很好,一点也没有雨意。作者在山林中穿行,虽只戴短笠,还是被茂密的树枝挂缠和阻挠,他一路观山望景,兴致很好,只觉天气凉爽宜人,没有想到下雨。这一层说明,“山雨”之来,确乎是出人意料的。
山雨的到来,溪上云雾四起,渐渐连成一片,行人只觉山光物态的迷人,而没有意识到这就是雨来的信号。要在别处,“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雨前的征兆十分显著,贵州山区却全然不同,云雾恰起,阵雨就来了。“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二句写出雨来迅疾,使人回不过神来。好奇之感,通过“忽来”、“不知”等词语,自然流露出来。
正因为出乎意料,作者事先没有准备雨具,只有一领遮头的短笠,衣襟不免要被打湿了。但反正遇上了,便“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看到雨中村边瓜豆蔓藤散乱纷披,作狼狈状,使他的注意力转移到观望雨中景色,浑忘沾湿之苦。“马上衣襟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一个“也”字,从物我同情中得到几分慰藉,而一个“任”字则表现出雨中人的从容与泰然。
突然,雨脚为之一收,天就放晴了。这时比雨前的物象,又有一番清丽:云雾全失,峰峦尽出,斜阳相迎,虹霓随之,一片明朗璀璨景象。山雨虽然住了,但雨水化成无数山泉奔流下山,跳坡注涧,又作“万瀑齐飞”的壮丽景观。“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是这首写景诗推出的新境界,作者情绪也为之一振。雨前的溪云四起是一奇;雨中的瓜豆离披是一奇;而雨后的万瀑映日是又一奇。
“溪云到处”——山雨之兆,“万瀑齐飞”——山雨所成,来龙去脉,皆扣题面。重心所在是写“山雨”,而非写雨霁。“山雨”非川原如烟之雨——后者是绝不可见“万瀑齐飞”之奇观的。本篇境界层出不穷,恰似张镃赞“诚斋体”所谓:“造化精神无尽期,跳腾踔厉及时追。目前言句知多少,罕有先生活法诗。”(《携得秘监诗一编登舟因成二绝》),何绍基这首诗亦得诚斋体之精髓。
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作者为贵州乡试主考官,此诗即赴任途中遇到山雨所作。
上印归来卧荜门,此心炯炯向谁论。平生疏拙真天赋,此去安閒尽主恩。
旧识愧真为我累,近知凡百丧吾存。好来同习菁山隐,白发仙臞两弟昆。
昔贤经始迹堪寻,架石为桥继自今。驷马翱翔酬壮志,一泓清彻照冰心。
湖堤竟擅香山号,棠树长留召伯阴。胜事千秋能有几,为公披写作新吟。
祗今谁是钱塘守?颇解湖中宿画船。晓起斗茶龙井上,花开陌上载婵娟。
老却眉山长帽翁,茶烟轻飏鬓丝风。锦囊旧赐龙团在,谁为分泉落月中。
三生石上旧精魂,解后相逢莫重论。纵有绣裳留别恨,已无明镜著啼痕。
能言学得妙莲华,赢得春风对客誇。乞食衲衣浑未老,为题灵塔向金沙。
辙底波臣渴欲死,政烦斗酒亟呼周。锦囊诗草勿浪出,嫌怕声名动九州。
百草千花日夜新,此君林下始知春。虽无令色如娇女,自有幽香似德人。
分明与么无无无,释迦弥勒是他奴。茫茫宇宙人无数,几个男儿是丈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