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长天,清昼永。风荡帘钩,午梦人初醒。纤手慢将云鬓整。
美目流波,花底新妆靓。
对芳菲,心自省。花静人娴,人与花相称。空谷一枝谁解赠。
谱入离骚。添个幽兰影。
肃肃出郊干,行行涉河甸。子身被王命,驷马辉云电。
览岳停华阴,观都指秦殿。思子卫泉流,渭浐一以缅。
平生共肝胆,何云异乡县。况我离骨肉,子也常眷恋。
忆我连枝树,感子同洲雁。子行四方志,努力思见面。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nàn),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ráo)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xiá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jī)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丝断不复理,鸟鸣哀难止。三年九春绝,衰草凌霜靡。
行行向隧道,邑邑歌蒿里。掩涕会有时,苍天终何已。
咄咄书空坐夜阑,烛盘花落酒杯寒。不愁妾命秋云薄,只恐人心蜀道难。
阮籍当年犹恸哭,王阳今日正长叹。头颅如许身何托,掩镜羞将白发看。
十幅征帆破晓烟,因过白下繫江船。瞻依山斗情何限,跋涉关河路几千。
杯酒笑谈期再续,人生会合苦难全。悠悠多少胸中事,写入新诗寄辋川。
十年自占优闲地,一札传来归夜台。不惜官阶未极品,胸中生意尚无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