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前半段宛如一副工笔画,在绵绵春雨中,楝树开出了淡紫色的花朵,由于沾上了雨珠,显得格外娇艳和滋润。南风轻轻吹拂,在郁郁葱葱的草木丛里,不时露出一树树金黄色的枇杷。这两句对得很工,“细雨”对“南风”,“楝花”对“枇杷”,从气候与植物两方面刻画出了江南三月所特有的景观,而句中的修饰语“茸茸”和“树树”以及“湿”和“热”则进一步描摹了春色的旖旎。诗人的着眼点在景,但同时也衬出了情,从他蘸满色彩的笔触中,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洋溢在他心中的盎然春意。
下半段由景及人,画面也渐渐活动起来,“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诗人沿着山路徐徐而行,不知道自己走了多远,只听得满耳莺啼,不知不觉中却已回到了家门口。这里,诗人有意识地虚化了距离感和时间感,形成一种物我两忘的意境。于是,在前半段里所隐隐流露出来的那种悠然自得的闲适心情,在这一段里便跃然纸上了。这两句着眼于人的感觉,但并没有离开景色描写这一主线,“一路莺啼”与上文中的“茸茸”、“树树”相辉映,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把天平山的春天写得充满野趣,十分热闹。同时,诗人在漫游时忘了路程,忘了时间,这又从另一个侧面衬托出了景色之美。
茸茸细雨,微微南风,舒远惬意,这是从触觉角度写;一支支楝花,一树树枇杷,明艳夺目,这是从视觉角度描写;一路上黄莺儿唱着婉转的歌,轻快悦耳,这是从听觉角度描写。多角度描写组成一幅美妙的山行图。
扑面烟霞晓更嘉,偶随藜杖访仙家。斜阳不见登山屐,独绕长溪折夜花。
高楼一衲锦毛梭,万玉屏围红叵罗。雪里茶花侬似否,急催滕六剪银河。
大驾时巡镇北庭,皇风万里畅威灵。有年太史仍书雨,卜日祠官已祭星。
白草黄云秋漫漫,朱楼翠树晚冥冥。南归却作滦阳梦,应是平生旧所经。
谁能白日骑鹤缑山头,谁能赤手钓鳌沧海陬。长空千里望不极,爱此江上缥缈之飞楼。
楼成宛在河中洲,排轶雾雨盘深幽。后有白塘百叠之丹崖,前有石浦万丈之龙湫。
炎霄飞雪洒栋藻,清晓落月窥帘钩。可以招飞仙延浮丘,龙门宣华郁相缪。
手翻天瓢倒海水,一洗万古兴亡愁。昂藏溪南翁,飒沓紫绮裘。
平生友爱无与俦,倚栏思共梅川游。惊风吹雁去不返,徒使猿猱吊月鸣啾啾。
梅川神游不可见,喜见令子如琳璆。前年入山伐群木,构此径欲追前修。
三槐当户青不休,两江之水何浏浏。晚烟近渚栖钓石,春雨满皋看绿畴。
已闻万卷积书史,况有坐客皆公侯。忆我重来停小舟,门前绿波飞白鸥。
乔林倚天万竹稠,下有驯鹿声呦呦。云阳老仙翰林伯,十日坐此成淹留。
醉摇綵笔发奇思,雄文钜篇凌高秋。至今光怪动斗牛,四壁恍怆腾蛟虬。
林花如锦烂不收,猗兰娟娟春叶抽。何不载酒相劝酬,为君满酌黄金瓯。
起招秦娥作妙舞,更换越女回清讴。洞霞绚烂可以列锦屏,涧水嘈杂可以鸣箜篌。
但期天河远抱石,不记海屋曾添筹。功名时来安可求,过眼何异春云浮。
谁能东山问安石,我欲剡中从子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