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写晓雾、初日中的江南秀色,红绿辉映,山水明丽,虚实相生,浓淡得宜,俨然一幅写意山水。
首联点明过大通驿的时间:早雾刚刚散去,朝阳尚未升起。不说雾散而用醒字,不仅把无知无觉的晨雾,比拟为有情有意的佳人,且一语双关,早行的旅人,大概也是才醒吧?不说旭日未升而用吐字,使读者感受到朝阳于转瞬之间喷薄而出的气势。夙朝两个时间名词和才未两个副词,巧妙地扣紧诗题的早字。首联即对仗工稳,于平易的叙述中,已见出作者驾驭文字的功力。
颔联描写大通驿周围的景色:遥望青烟袅袅,市镇依稀可辨;朝霞映红树木,仿佛忽然移到了河湾。诗人的观察是精细的:炊烟一般呈淡蓝色,但在这里,青山绿水把它染成了翠绿色。诗人的想象是丰富的:树木本来融汇在绿色的山水之间,但在朝霞忽然照射之际,变成了红色,鲜明地突现出来,好像一下子移植到河湾来,树仿佛活了。此联重在写晓雾、朝霞的色彩之美,红绿辉映,鲜艳明丽,给人以新奇之感。
颈联作者拓展视野,进一步发挥想象:清风吹皱江水,泛起微微涟漪,像轻绸软缎在波动;九子山巅高出云表,像轻轻浮在银色的海面。软字借触觉表现视觉,轻字假重感描摹观感,均巧妙地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把水波云海写得可触可托。这两句,上写近景实景,下写远景虚景。九子山,现名九华山,与峨眉、五台、普陀合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在青阳县西南,面积一百余平方公里,有九十九峰,以天台、莲华、天柱等九峰最为雄伟。主峰十王峰海拔1342米。据《太平御览》记载,此山奇秀,高出云表,峰峦异状,独特别致。李白有诗赞曰:天河挂绿水,绣出九芙蓉。刘禹锡也曾叹道:奇峰一见惊魂魄。但被誉为东南第一山的九华山,毕竟距大通驿有百里之遥,作者当时未必真的看到了轻浮云表的九峰之颠。云轻九子山,大概得益于作者丰富的地理知识,是从中生发的想象吧。
尾联则由眼前的自然美联想到艺术美:即便是擅长山水画的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再世,要描画这山光水色,也得为笔墨浓淡费一番斟酌吧!尾联二句,暗含两层意思:一是大通驿附近景物,很像荆关笔下的山水画卷,这是由实景联想到虚景,用自然美类比艺术美。二是即使以荆关的大手笔,也难以写尽此间山水之妙,这是以虚景衬实景,用艺术美来烘托自然美。前一层意思较含蓄,后一层较显露。总之,是以虚衬实,虚实相生,读来仿佛景中有画,画中有景,意境深邃,耐人品味。
淳熙丁酉,自江陵移帅隆兴,到官之三月被召,司马监、赵卿、王漕饯别。司马赋《水调歌头》,席间次韵。时王公明枢密薨,坐客终夕为兴门户之叹,故前章及之。
我饮不须劝,正怕酒樽空。别离亦复何恨?此别恨匆匆。头上貂蝉贵客,苑外麒麟高冢,人世竟谁雄?一笑出门去,千里落花风。
孙刘辈,能使我,不为公。余发种种如是,此事付渠侬。但觉平生湖海,除了醉吟风月,此外百无功。毫发皆帝力,更乞鉴湖东。
属国归来重列卿,杨家金穴旧知名。似传重订冰山录,那得长谣颍水清。
仙仗入,箧书倾,空令请剑壮朱生。好奇事尽归方朔,殿角微闻叩首声。
东南正气撑天地,此卷凭谁更一携。吾子不愁无杜甫,老夫今岂是须溪。
长江直与青天北,老凤孤鸣越水西。每笑低头拜东野,白头今更不胜低。
名花美酒共婆娑,月落乌啼奈晓何。为遇浔阳旧供奉,殷勤重唱《渭城》歌。
城西有冶女,被服何姗姗。白玉搔头凤,黄金㔩鬓蝉。
肌肤若冰雪,标格拟神仙。不闻傅姆教,自择心所怜。
侠游者谁子,东家恶少年。椎埋白日内,剽击大道边。
目成如宿约,窃出夜私奔。托身不分明,色衰中弃捐。
男儿慎出处,景行当勉旃。贞哉宿瘤女,千古称其贤。
长安三月烟如织,上苑桃花看不极。主人旧是武陵人,别有春林千树色。
千树万树玉岭赊,烂漫风前十里花。细缬半含仙掌露,繁枝齐吐赤城霞。
主人数椽筑洞口,手植城堤几十亩。笛里香分画阁梅,楼头艳拂金堤柳。
花间漉酒醉朱颜,石几松床自闭关。不遣红尘来陌上,惟容流水到人间。
只道林中聊可住,芳菲又满咸阳路。扫尽玄都观里泥,栽成濯锦江头树。
还将幅素写花源,半染山光半水痕。拂拭自疑真境近,不知春色在公门。
君不见度索山前花落晚,千年一结条支卵。东方先生太苦饥,啖馀半核如金椀。
又不见仙人子晋遨五城,白鹤朝骖海上行。缑山瞥见花成雨,沈醉吹残月夜笙。
主人亦住三山岛,瑶池仙种分来早。花开几度笙几曲,日上扶桑春未老。
桃杏纷纷正得时,疏梅高洁合知几。如何万卉娇春日,犹有孤芳驻夕晖。
未要板桥寻蜡卉,最宜沙路试罗衣。轻鞋小扇孤山下,绝胜逋仙踏雪归。
江村好,集霰景偏佳。松径风寒堆白玉,纸窗梦冷绽梅花。
扫雪煮新茶。
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蹋散芳英落酒卮。
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醉不知。花尽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著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