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朝游东市陌,暮出北城衢。夕林何嵚岑,华月耀西隅。
宵征溯皇垣,回策遵玄湖。春冰月以薄,凫雁聚喧呼。
逶迤浦溆贯,金刹据中区。前有三石梁,宛若垂虹纡。
却顾云中观,翳翳蔽松榆。
突兀支撑太古前,洞门临水锁蛮烟。曾经两度呼仙友,耻复终年堕世缘。
虚室静谺云磴外,异花深拥玉池边。昆丘玄圃知何处,悬腕重挥忆旧联。
落花水流春满路,走红鞠鞠罗尘步,绣襦鸳鸯暖香雾。
暖香雾,酒光狞。红映肉,太娇生。
新烧悬崖净积莎,远随甲骑渡柴河。虎头在客休投笔,鸡肋从军漫荷戈。
骨肉书传辽塞少,林泉话入故园多。边城老将秋霜下,夜半闻笳起自歌。
山深断人迹,云白封樵径。百丈响飞泉,风松静相应。
科头来几时,寂寂坐石磴。恐是焦旷仙,无言独心证。
夕光岚雾霏,日色林壑暝。岂为万虑空,兼以七弦定。
斋心灭众闻,幽耳满清听。所以弃瓢翁,挂瓢则听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