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部分六句着重颂扬敦煌太守的政绩。从三个角度写。前两句从太守自身角度写。首句直接点出颂扬对象及他的才能和贤德,即才德兼备。次句既用“郡中无事”写辖境地方太平,又以“高枕眠”写太守从容自如,举重若轻,其中又颇含高士的雅致,从而以具体形象补足上句“才且贤”。从“太守到来山出泉,黄沙园里人种田”两句所勾划的和平劳动、安后乐业的图景中,可以看到太守的政绩是卓著的,他又是怎样的“才且贤”,这是从政治角度写的。后两句从百姓反映的角度写。诗人着意选取了那些富有代表性的人物:“敦煌耆旧”,写他们对太守的看法。他们饱经沧桑,有丰富的阅历,有前后的比较,是敦煌历史发展的见证人,能够获得他们的衷心拥戴,对太守的政绩无疑是个极有力的烘托。通过以上六句层次分明、周到而又得体的赞扬,敦煌太守的“才且贤”已被写得十分突出。
诗的后半部分写后庭酒筵场面。也分别从各个方面来铺写。先写酒筵的环境:月出城头,星斗满天的良宵。次写写席间陪酒的美女,着重写她们打扮的艳美,以衬托“锦筵”二字。而醉后游戏场面写得很细致,很有兴味;最后以“此中乐事亦已偏”作总的归结。这段描写,既注意到酒筵的时间顺序,又注意到酒筵的各个方面;筵前的气氛轻松恰悦,筵中和醉后写得气氛热烈。诗人经历了长途跋涉来到敦煌,在这样一个塞外晴朗的月夜,参加了这样一个筵会,因而诗人的心情是极欢快的。
岑参这首诗反映了诗人为当地人民安居乐业而欣慰的感情,也可以从中看到当时的劳动人民是怎样地开发边疆建设边疆。但诗人把这一切都归功于“太守到来”。地方官的能政对人民生活的改善固然可以起到很大作用,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民的劳动,诗人这里的称颂未免有过份之处。而且,把后幅描绘的花团锦簇的酒笼与前幅“黄沙破里人种田”相对照,就表现了作者阶级意识的流露。
竹绕官衙水绕城,帘前不到野人惊。坐残水竹边头影,十丈婆娑月又生。
行行路何纡,黯黯春将暮。老鸦衔纸钱,挂在梧桐树。
十亩荒园径丈碑,云是胜朝都督墓。都督来,敌胆怖。
手挽强弓身短裤,八千健儿塞下募,召封平台中使趣,宠以貂裘劳以酺。
一朝谣诼起,五城塞黄雾。大道横尸不敢收,妻孥尽室投边戍。
沈阳铁骑坚如山,设间陷君君勿悟。峣峣龙井关,谁实纵之度。
慷慨勤王师,千里来相赴。自坏长城快敌雠,九州一错真难铸。
地下孤魂不可招,閟宫疑有神呵护。珠娘窈窕来上坟,沽酒脱裙香满路。
乱世生才疑不祥,蛾眉愈好人愈妒。君不见辽师一溃关门开,经略烦冤向谁诉。
头颅裹血行九边,尚坐汪杨代行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