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部分六句着重颂扬敦煌太守的政绩。从三个角度写。前两句从太守自身角度写。首句直接点出颂扬对象及他的才能和贤德,即才德兼备。次句既用“郡中无事”写辖境地方太平,又以“高枕眠”写太守从容自如,举重若轻,其中又颇含高士的雅致,从而以具体形象补足上句“才且贤”。从“太守到来山出泉,黄沙园里人种田”两句所勾划的和平劳动、安后乐业的图景中,可以看到太守的政绩是卓著的,他又是怎样的“才且贤”,这是从政治角度写的。后两句从百姓反映的角度写。诗人着意选取了那些富有代表性的人物:“敦煌耆旧”,写他们对太守的看法。他们饱经沧桑,有丰富的阅历,有前后的比较,是敦煌历史发展的见证人,能够获得他们的衷心拥戴,对太守的政绩无疑是个极有力的烘托。通过以上六句层次分明、周到而又得体的赞扬,敦煌太守的“才且贤”已被写得十分突出。
诗的后半部分写后庭酒筵场面。也分别从各个方面来铺写。先写酒筵的环境:月出城头,星斗满天的良宵。次写写席间陪酒的美女,着重写她们打扮的艳美,以衬托“锦筵”二字。而醉后游戏场面写得很细致,很有兴味;最后以“此中乐事亦已偏”作总的归结。这段描写,既注意到酒筵的时间顺序,又注意到酒筵的各个方面;筵前的气氛轻松恰悦,筵中和醉后写得气氛热烈。诗人经历了长途跋涉来到敦煌,在这样一个塞外晴朗的月夜,参加了这样一个筵会,因而诗人的心情是极欢快的。
岑参这首诗反映了诗人为当地人民安居乐业而欣慰的感情,也可以从中看到当时的劳动人民是怎样地开发边疆建设边疆。但诗人把这一切都归功于“太守到来”。地方官的能政对人民生活的改善固然可以起到很大作用,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民的劳动,诗人这里的称颂未免有过份之处。而且,把后幅描绘的花团锦簇的酒笼与前幅“黄沙破里人种田”相对照,就表现了作者阶级意识的流露。
游山自盘旋,俯谷仰奇巅。松声细入耳,云生水石边。
敲竹猿长啸,临崖视鹿眠。白鹤来天翅,玄裳羽翼鲜。
采芝携桂子,任意恣蹁跹。野人溪外语,黄莺啭更便。
山静鸟归疾,林深紫暮烟。樵还渔罢钓,畅饮乐吾年。
昨来珠海米如珠,万石今看满石湖。直道信知千载在,乐郊真觉此邦殊。
德如风草人皆偃,令下泉源众所趋。旧是龙岩山下住,白头归作老农夫。
一岁中间孙再见,马家谁数白为眉。冰轮满正中秋夜,光岳完当丙子期。
书卷家传满欲付,麒麟抱送梦堪思。从今好学汾阳颔,尚见箕裘克绍时。
兴善古名刹,僻居城南陬。译经自唐代,遗迹于今留。
绿树荫苔径,阒然清且幽。兹晨残暑退,凉风动新秋。
乐哉二三子,闲暇从我游。行歌足胜览,乘兴还登楼。
仰视玉宇阔,俯瞰清江流。南山当目前,雨过晴岚浮。
无边好光景,收拾归吟眸。仆夫促归辕,清兴良未休。
回瞻北斗城,月光过林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