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太守后庭歌

敦煌太守才且贤,郡中无事高枕眠。
太守到来山出泉,黄砂碛里人种田。
敦煌耆旧鬓皓然,愿留太守更五年。
城头月出星满天,曲房置酒张锦筵。
美人红妆色正鲜,侧垂高髻插金钿。
醉坐藏钩红烛前,不知钩在若个边。
为君手把珊瑚鞭,射得半段黄金钱,此中乐事亦已偏。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敦煌郡的太守既才且贤,郡中太平无事高枕而眠。
太守到来高山涌出泉水,黄沙地上农人安心种田。
敦煌白发老人年高望重,衷心挽留太守连任几年。
城头月儿东升星斗满天,后庭早已排下豪华酒筵。
美女浓妆艳抹容颜正美,侧垂高高发髻头插全钿。
醉坐烛前玩起藏钩之戏,不知钩儿藏在哪个地方?
为您手中握起珊瑚之鞭,带着醉意射中半段金钱,其中乐趣奇特难言!
注释
敦煌:唐郡名,地处河西走廊西风治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太守:即郡太守,地方行政长官。后庭:内室。
高枕眠:高枕而眠,指对所理之事无忧无虑,十分放心。
⑶太守”二句:这里似借张守珪开垦敦煌故事来歌颂太守的政绩。据《新唐书·张守珪传》载:开元年间,以瓜州(即敦煌)为都护府,命张守珪为都督。郡内土地充满荒沙,十分贫瘠,而水渠又全被毁坏。张守珪暗中向上天祷告,有一天山水忽然来到,筑造堤防的树木也顺流而来,于是筑堤开渠,耕种者义同以往一样安心耕作了。碛:沙地。
耆(qí)旧:年高望重之人。鬓皓然:鬓发雪白。皓,白。
更五年:即连任。唐制,地方官五年而任满。
曲房:即题目所说“后庭”。锦筵:精美豪华的酒筵。
侧垂高髻:高挽发髻,垂向一旁,似为当时流行发式。金钿:金制的首饰。
藏钩:古时的游戏。《艺经》:“藏钩之戏,分为二曹,以交胜负”。以一钩藏在数人之手,由当局者猜射。
若个:哪个。
珊瑚鞭:以珊瑚为装饰的马鞭。
射:猜度。半段黄金钱:似指金钩。
偏:奇特。

赏析

  前一部分六句着重颂扬敦煌太守的政绩。从三个角度写。前两句从太守自身角度写。首句直接点出颂扬对象及他的才能和贤德,即才德兼备。次句既用“郡中无事”写辖境地方太平,又以“高枕眠”写太守从容自如,举重若轻,其中又颇含高士的雅致,从而以具体形象补足上句“才且贤”。从“太守到来山出泉,黄沙园里人种田”两句所勾划的和平劳动、安后乐业的图景中,可以看到太守的政绩是卓著的,他又是怎样的“才且贤”,这是从政治角度写的。后两句从百姓反映的角度写。诗人着意选取了那些富有代表性的人物:“敦煌耆旧”,写他们对太守的看法。他们饱经沧桑,有丰富的阅历,有前后的比较,是敦煌历史发展的见证人,能够获得他们的衷心拥戴,对太守的政绩无疑是个极有力的烘托。通过以上六句层次分明、周到而又得体的赞扬,敦煌太守的“才且贤”已被写得十分突出。

  诗的后半部分写后庭酒筵场面。也分别从各个方面来铺写。先写酒筵的环境:月出城头,星斗满天的良宵。次写写席间陪酒的美女,着重写她们打扮的艳美,以衬托“锦筵”二字。而醉后游戏场面写得很细致,很有兴味;最后以“此中乐事亦已偏”作总的归结。这段描写,既注意到酒筵的时间顺序,又注意到酒筵的各个方面;筵前的气氛轻松恰悦,筵中和醉后写得气氛热烈。诗人经历了长途跋涉来到敦煌,在这样一个塞外晴朗的月夜,参加了这样一个筵会,因而诗人的心情是极欢快的。

  岑参这首诗反映了诗人为当地人民安居乐业而欣慰的感情,也可以从中看到当时的劳动人民是怎样地开发边疆建设边疆。但诗人把这一切都归功于“太守到来”。地方官的能政对人民生活的改善固然可以起到很大作用,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民劳动,诗人这里的称颂未免有过份之处。而且,把后幅描绘的花团锦簇的酒笼与前幅“黄沙破里人种田”相对照,就表现了作者阶级意识的流露。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西行抵达敦煌后的作品,作于天宝八载(749)。诗人可能是参加了敦煌太守的一次宴会,因而这里所记叙的是敦煌太守的政绩和宴会进行的情景。
岑参
  岑参(718年?-769年?),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猜你喜欢

庭鹊营巢初一枝,馀寒未便夹罗衣。春风娜娜还吹霰,岁事骎骎已发机。

上国遨游谁信老,中年情味祇思归。和诗应觉添新懒,过尽长空雁北飞。

不如归,烧痕青青春蕨肥。
茅篱数掩山四围,有秫可酿荷可衣。
世间何地非危机,曷不长守西山饥。
君不见秋崖醉眠钓鱼矶,六年不出山下扉。
不如归,长安道上烟尘飞,
莫向山家怨落晖。

励志先须异众儿,观乾之象大哉词。莫轻操几从师乐,正是加餐努力时。

黄卷圣贤宜静对,青衿城阙戒荒嬉。昼为夜息何曾息,邻屋鸡鸣正仰思。

避地适他乡,息肩谢羁束。生事未有涯,暂止聊自足。

南园实清旷,可以永幽独。层楼止群山,俯见湖水绿。

杂英被郊甸,鱼鸟得栖宿。登临且慰意,未暇计远躅。

圣贤有遗训,知命夫何辱。

一水盈盈,亲朋久待。那知尚滞黄陵界。楚天尽处是夷陵,黄陵又在夷陵外。

小窃虽饥寒,巨猾实扇起。十百相党群,刀殳弄凶技。

前邻遭砟关,逼货炙妻子。后邻殳重堤,进舟当门舣。

担负亦公然,罄室乃云止。稍或有牴牾,人戮庐亦燬。

无何閧西村,旋复啸东里。通川及要路,宵征绝行李。

检刮空腰缠,体至衣裘褫。天寒冰载路,沟壑何不委。

家家夜结束,老少泣以俟。一息苟奠安,天明各相喜。

正念一井闬,搔动乃如此。江东连江湖,固是盗所倚。

禁弛气则张,类滋势难弭。有官示以仁,得录不之罪。

恕实长之道,无乃延小美。有声自此辈,识者谓辱已。

况彼有后言,时哉好生理。教虎不咥人,所性安可使。

使誉出贤者,天下知善士。民以静为乐,贸贸安生死。

虽然废赒恤,糠覈自甘旨。去蠹木欣荣,除?禾茂薿。

苟以刑不仁,诛夘亦非是。刑以齐乱民,用之不得已。

如何输租人,米駮毙于箠。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弱龄诵图经,雅志爱丘壑。良朋订远游,名山赴幽约。

杪秋天宇清,始至谐夙诺。心迈易跻攀,步健轻岑崿。

晓行陟诸峰,周览淩峻削。皛皛游氛敛,霏霏寒气薄。

霜木耸巘高,风泉洒空落。迹绝洞疑扃,云攒岫如幕。

搴萝上松门,临坪出烟阁。桂丛隐可招,暂托幽人乐。

地远声总销,谷虚神更跃。眷言怀昔贤,来者视犹昨。

窅默得天游,何用耽人爵。毕婚非达言,从此访灵岳。

偶向尘劳得胜游,纵观三十六峰秋。巢云负月几千岁,欲问神龟不转头。

听话扬帆兴,初从岘首还。高吟入白浪,遥坐看青山。
枯木猿啼爽,寒汀鹤步闲。秋来关去梦,几夜度商颜。

故园归思浩无涯,更听啼鹃恼客怀。后夜月明应有梦,先随潮水过秦淮。

事小不可忽,议或戒蜂虿。蜂虿之中人,始意脱己害。

人兮怒一蠚,为报速睚眦。白昼擿危巢,夜烛穷纤介。

必获而后已,立死以为快。彼诚畜微毒,谓己有所赖。

失于小不忍,而自取糜坏。吁嗟阴巧徒,毒万蜂虿大。

包潜中善良,断腕未足骇。小或一身危,甚则家族逮。

渊微如鬼神,无隙可漏败。君子被戕贼,守道不为怪。

有时丑迹露,事或无可奈。一旦吾道行,乃置之度外。

使其自愧缩,似不容覆载。非力不足较,顾有盛德在。

阴巧既常幸,蜂虿胡不贷。

月作金徽风作弦,清声岂待指中传。伯牙别有高山调,写在疏松乱石边。

羽翣晨犹动,珠汗昼恒挥。秋风忽袅袅,向夕引凉归。

浮阴即染浪,清气始乘衣。卷幌通河色,开窗引月辉。

晚花栏下照,疏萤簟上飞。直置犹如此,何况送将归。

有鼠豹采,厥号为鼮。汉朝莫知,中郎能名。赏以束帛,雅业遂盛。

胭脂十二万风尘,一样胞胎父母身。
天欲杀之胡至此,厥初何用降生民。

向歆嗣经学,彪固续《汉史》。世业重兰台,千秋谁继美。

先生令子贤,载笔石渠里。文藻曜朝华,持论平如水。

众人惊未闻,庭训实尔尔。余也衰朽姿,追随愧迂鄙。

南望东海滨,丹霞明若绮。愿言从执鞭,厕身堂庑底。

恨无鸿鹄翼,翻飞平原里。

风。林下争传咏絮工。寒宵静,檐铁自丁东。

秋生深径里,老病眼慵开。
户外行人绝,林间朔吹回,
乱蛩鸣古堑,残日照荒台。
唯有他山约,相亲入望来。

百岁光阴已半过,更无英气可消磨。心粗自不容机事,耳热宁须托浩歌。

世味近知闲处好,宦情终觉少年多。东桥有路通三径,奈我才非二仲何。

  微信小程序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