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联中“鸟道”,写山之高峻;“登顿”,上下意,诗中指翻山越岭。“几登顿”“无暂闲”,概括地描述了行人马不停蹄.在崇山峻岭中奔走的情景。以“几”修饰“登顿”,可见行人已走的路程之长。这两句落笔“山行”,既点题,也为后文作了铺垫。
颔联写行人在鸟道上跋涉已久,一定非常疲惫,走出漫长崎岖的山坡,满以为山路已尽,展现在面前的将是一望无际的平川,谁知起伏的山峦又如刚才走过的山一样横亘在面前。用一“出”字、一“犹”字,生动地显示了行人错以为山路已尽的兴奋,以及看到眼前横亘的山峦后失望、厌烦的情绪。两句诗一扬一抑,既写山路,又写行人;写山路回应“几登顿”,写行人回应“无暂闲”;写山行非常真切,写行人十分细腻。
颈联描写山间的具体景物。水石相激。湍奔而去,耐寒的松树,树色苍凉,令人顿生寒意。诗人驱马赶路,走出长坂,又入群山,“山行”的辛苦、乏味自在不言之中。现在又要过激流,穿寒松,荒寒的景象使山行之人不能不生孤寂、厌倦之感。
尾联诗人在自觉厌倦之时,马上自激自励:王事未尽,不当思归。“王程”二字总管“山行”,点明了此次”山行”的意义。“顾刀环”句用汉朝李陵的典故。李陵留匈奴后,汉使任立政等见到他,难以私下说话,便向他使眼色,井屡屡抚摸刀环,“环”与“还”谐音,示意其归还汉朝。在这里,诗人说“且莫顾刀环”,就是提醒自己“王程”未尽,公事未了,决不能中途而止。诗人以明确的尽职意识,战胜了“山行”的疲倦、孤寂,诗的情调也为之一振,表现出盛唐边塞生活中所洋溢的进取精神。
这首诗在剪裁上舍因去果,直截“山行”中的一段,以少总多,富于典型性。全诗八句,以“山行”为线索,前六句与山行之所见,意境真切,使人如临其境;后两句写山行之所想,情绪昂扬,一派盛唐风调。
心如明镜台,此言出浮屠。后来发精义,并谓此台无。
此台已是赘,何况形而器。圆释谓超然,点头会意思。
多谢城山翁,一语迎禅锋。顾我尘俗人,与物方溶溶。
诘旦逢佳节,今宵寓远乡。且欣宾榻解,休叹客亭长。
黄叶临风乱,红萸浥露香。酒徒何处所,空自忆高阳。
银烛有情,今宵无限,难留一霎黄昏。频催玉漏,街鼓促香尘。
旧恨肯随腊尽,新烦恼、休更重增。鸳枕梦,时惊爆竹,春逐晓云生。
当年娇小日,屠苏争饮,肯让它人。紫钗花胜子,镜里宜春。
转眼韶华偷换,回头念、往事浮云。而今瘦,梅花堪并,罗绮也难胜。
亏他一夜芭蕉雨,园亭作成秋景。薄病恹恹,残妆草草,茉莉晚香幽靓。
疏烟送眠。恰小扇罗轻,流萤风定。独倚屏山,满身明月露华冷。
文窗欲启未启。怕晶帘卷碎、花影人影。掩却鲛幮,烧残麝炷,忘了纱衾教整。
铜壶漏永,算如此秋光,仅侬消领。多少红楼,酒魂凉不醒。
惟圣皇。德巍巍。光四海。礼乐犹形影。文武为表里。
乃作巴俞肆舞士。剑弩齐列。戈矛为之始。进退疾鹰鹞。
龙战而豹起。如乱不可乱。动作顺其理。离合有统纪。
郎署简趋谒,永昼罢拘束。暂谢车马扰,稍觉形神属。
虚庭冷清飙,芳阶旷遥瞩。疏花改春荣,繁阴敷夏绿。
感兹生意成,悟彼化机促。遐心寄缥缃,深襟托醽醁。
惭无沧海略,久索金门粟。仲生述乐志,老氏贵止足。
逐物讵有涯,驾贪期不辱。仕隐希古人,庶几企高躅。
春来马足涨桐溪,片片飞花落岸低。自启柴门閒倚杖,静看新水浴凫鹥。
几度春愁几寂寥,今年花事绝娇娆。吟肠剩欲相料理,风雪骑驴忆灞桥。
朔风吹微雪,被酒昏不醒。畜眼见龙侯,使我志气盛。
世烈蔚通材,儒术成健令。旧知德业广,近接词华胜。
浮空波澜老,入冶金铁迸。攀古学阴何,步今揖王邓。
愿言举高翮,侧听敷新政。再读县居篇,私怀国桢庆。
老辈西斋,纵横甚、才华无敌。记曾见、酒酣以往,高吟撼壁。
诗妙共惊神有助,书工更觉行逾密。恰当时、狼藉满贫家,何尝惜。
一转盼,伤今昔。人争购,如和璧。喜深情我友,犹珍此册。
阅竟茫茫增百感,风流一去无消息。问后来、健笔起骚坛,谁其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