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除夕又作)

和气作春妍。已作寒归塞地天。岁月翩翩人老矣,华颠。胆冷更长自不眠。
节物映椒盘。柏酒香浮白玉船。捧劝大家相祝愿,何言。但愿今年胜去年。

  李处全(1134-1189)约宋孝宗淳熙初前后在世[即约公元一一七四年前后在世]字粹伯,里居及生卒年俱不详。徐州丰县(今属江苏)人。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曾任殿中侍御史及袁州、处州等地方官。有少数词作表现了抗敌爱国的热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处全工词,有晦庵词一卷,《文献通考》传于世。

  猜你喜欢
凭绣槛,解罗帏。
未得君书,断肠潇湘春雁飞。
不知征马几时归,海棠花谢也,雨霏霏。
花半拆,雨初晴。
未卷珠帘,梦残惆怅闻晓莺。
宿妆眉浅粉山横,约鬟鸾镜里,绣罗轻。

绛蜡高烧照别离,乌衣换毕出门时。小时怜母今怜婿,宛转双头绾色丝。

泊舟桃源县,满目生秋草。不见桃花林,但见牛羊道。

临江尽茅舍,绕屋惟桑枣。尚有淳朴风,何由恣幽讨。

厌见鱼龙舞,愁从蛱蝶翩。笙歌归篥管,云幕掩鞦韆。

虽遇良宵景,应知乐事偏。张鳌谁共赏,立马自相传。

万户销星彩,千门避火延。斋场临瓦砾,法鼓竞喧阗。

碧落方虚冷,勾芒或徙迁。人间俱寂寞,羁馆合沉绵。

难贳烘春酒,兼无买月钱。不须灯久照,翻畏影侵眠。

梦入华胥远,神依疑阙旋。忽疑开九阖,犹许揖群仙。

长跽为天问,支颐令我还。惊魂回枕上,风雨正潇然。

海棠吹雪送馀寒,日日风沙怯倚栏。客舍梦过三月暮,帝城花负十年看。

遣春如此宁无恨,纵酒何人惜未残。却枉尺书诗句好,写愁犹得暂愁宽。

暮秋风露菊初黄,夜冷侵帏解薄裳。
雨气著帘林暝早,树声接市濑喧长。
囊书随分穷糟粕,尘事关心付秕糠。
安得委身蝉蜕等,白云黄鹄与翱翔。
湘湘未识羞,独坐抱箜篌。
贪学耆婆舞,抬身拜部头。

魏藩池馆有唐风,宴宇耽然制尚雄。岁月已深摧巨栋,庭除非旧逼离宫。

稍迁基址嚣尘外,适在园林掩映中。从此命宾何最盛,四时嘉景尽牢笼。

杭睦相望水隔山,刘郎诗债未能还。耐官到底无清浊,造物从来有剩悭。

上清真人天上来,云收雾敛天门开。手持玺书归故里,琼琚玉佩相追陪。

堂上老仙千岁寿,喜儿归来酌春酒。帝命建尔于上公,老仙拜前儿拜后。

古来子贵父母荣,今见恩荣萃一门。紫衣玉带照华发,金冠瑶简明朝暾。

人间五福谁能备,岁晚寒香满天地。真人妙行我所知,曾是玉皇香案吏。

自是男儿志四方,明时上国快观光。儒冠误我青绫被,人品还君白玉堂。

取友平生半区宇,论诗今日得濠梁。岁寒只有梅和竹,风雪相看味更长。

问户垂杨句,江湖半世看。不应求五岭,却自建孤坛。

浙社朋游尽,唐诗气味寒。今朝流水谱,只可子期弹。

玉露如膏甘欲流,青螺吸罢醉悠悠。匀圆润泻珠千斛,滑腻浓添雪一瓯。

翠岫玲珑头髻现,苍烟点缀指纹浮。高峰最上檠霄汉,好把琼浆滴滴收。

病起萧然简送迎,偶牵诗思下阶行。日翻鸦阵薄无色,月挂雁群寒有声。

菊径人来双影瘦,柴门天爱一冬晴。典衣买得江湖集,展对前贤见性情。

突屼嵯峨万仞横,四边无路不通行。自古两轮光不到,夜深王老人西岑。

莺啭千林花满地,客游三月草侵天。

晓出文州门,幽景恣清玩。鱼鸟无嫌猜,花竹缛烂灿。

行来矾曲东,危境耳目换。山势惊嶙嶒,江流俯瀰漫。

嵚岑孤径垂,欹窄不容䡬。小舆费挽曳,长绳虑中断。

移趾膝拄胸,束缚衣过骭。夹磴百层萝,挺霄千尺干。

魄动怯虚崖,力穷羡飞翰。直上艰萦盘,厥下杳涯岸。

独憩苔石颠,坐久心愈惮。吁嗟日将晡,峨峨始及半。

求友山中得鹿麋,鹿鸣和我铁泉诗。酒酣骑鹿又归去,愁见主人隔翠微。

二月桃源踏落花,桃花千树烂于霞。人家各占桃花里,一径桃花是一家。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乎?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老聃为多书。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季札聘于上国,然后得闻《诗》之风、雅、颂。而楚独有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士之生于是时, 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

  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微信小程序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