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译文与注释

译文
节气接近重阳的时侯,芙蓉和金菊争芳斗妍。远处的乡村,秋色如画中一般美丽,树林间从浓密的红叶中透出稀疏的黄色.真是鲜亮可爱。
中原地区,秋雨少,秋水无波,清澈明净;天高气爽,万里无云,平原仰视,上天宽阔没有边际,前路茫茫,把握不住。登高远望,看到鸿雁飞来,引起头脑中无限的思念。
注释
芙蓉:荷花;金菊:黄色的菊花;斗:比胜;馨:散布得很远的香气。
天气:气候;重阳: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红树:这里指枫树;间:相间,夹杂。
流水淡:溪水清澈明净。
碧天:碧蓝的天空。
茫茫:广阔,深远。
目断:指望至视界所尽处,犹言凝神眺望;凭高目断:依仗高处极目远望,直到看不见。
鸿雁:即“雁”。大的叫鸿,小的叫雁。
思量:相思

赏析

  此词以写景为主,上片点明“天气欲重阳”,下片以“凭高目断”相照应,可知此词为重九登高所作。词中通过对节令、景物、环境的描写,烘托出重阳佳节倍思亲的气氛,最后以“无限思量”点出主题。

  词起两句:“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近重阳。” 选出木芙蓉、黄菊两种花依然盛开、能够在秋风中争香斗艳来表现“重阳”到临前的季节特征。接着“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两句,从近景写到远景,从周围写到望中的乡村,从花写到树。秋景最美的,本来就是秋叶,这里拈出树上红叶来写,充分显出时令特征。红树中间还带着一些“疏黄”之色,树叶之红是浓密的,而黄则是稀疏的,浓淡相间,色调更丰,画境更美。

  下片“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三句从陆上写到水上,从地面写到天上。着一“淡”字,写出中原地区秋雨少,秋水无波,清光澄净之景致;而天高气爽,万里无云,平原仰视,上天宽阔无际,于是,又用一“长”字状天。这两字看似平常,却很贴切。上面景语,用笔疏淡,表现作者的心境是闲适的。至“路茫茫”三字,则带感慨情绪:前路茫茫,把握不住。接下去:“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写久久地登高遥望,看到鸿雁飞来,引起头脑中的无限思念。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此词之写景正与此境相合。正因为前面所写之景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因此最后点题水到渠成,收到情景相生的艺术效果。

创作背景

  作者于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赋此词,时四十八岁,为陈州(今河南淮阳)知州。他由参知政事贬来此地已六年,常借酒遣怀,此词是秋天在开封登高远望时所作。

赏析二

  这是一首秋日野游,遣兴自娱的令词。晏殊一生仕途坦荡,性情散淡,过着“未尝一日不宴欢”的生活。为官之余,歌饮郊游自然成了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必然反映在他的词作当中。这首词写的是重阳登高的景与情。

  “芙蓉金菊斗磐香”句中的芙蓉(指荷花)和菊花都是秋季里开放的花。词人写秋日里万花纷谢唯有芙蓉和满目金菊竞相绽放的景致,不单纯是写景,同时交待了季节。下句“天气欲重阳”则更进一步点明节气。中国古代有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便是中国唐代大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名句。词人直言重阳,为后文登高写景做了铺垫。“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两句正面写景。临高而望,远方村落星星点点,在霜叶染成的红树之间点缀着片片的秋草和茂叶凋零之后的树的枝丫。在秋日艳阳之下,如妙笔彩绘的图画。至此,秋日如画美景,词人昂然游兴,跃然纸上。上片以流畅的笔墨描绘出重阳节前秋日登高所见景致,情思恬淡自然,语言明净清新,不饰雕琢,亦不失于浮浅。

  下片起首三句九字皆写景。“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画卷舒展于天地之间,写景气势恢宏,意境旷达间流露着淡淡的忧伤,并使上片中秋色如画的静物描写进一步成为动态描写,语言生动秀洁,精炼浑成。至于由此而起的思量之情则是触景而发。极目高远,尽见天地之间蓝天白云,秋离气爽。恰此时望见大雁天边而来。鸿雁传情之说古亦有之,词人由此联想起远方疏亲密友,引起对远方亲友的怀恋是十分自然的事。在前词丰厚的铺垫之上,聊以“无限思量”叙寄情思,又戛然而止。言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绝,蓄意绵绵,情溢词外。词的下片在写景的基础上,融入情思,增添了词的内涵。

  这首词全篇以写景为主,通过对重阳节时登高所见的描写,表达词人怡然自得的雅兴和由重阳节而引起的对远方亲友的思念,而这种思念的伤感却是在隐约之间的。在语言上,这首词在具备晏殊词温润端丽的一股特点以外,尤见秀洁清新,为全词高远淡雅、陶然旷达的意境提供了丰富的表现力。另外,词中注重色彩描写,其中“芙蓉金菊”、“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淡水”、“碧天",或明或暗写出景物的色调,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澜的画卷,给人以美的陶冶。

晏殊
  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
  猜你喜欢
亦知世路薄忠贞,不忍残年负圣明。
只待东封沾庆赐,碑阴别刻老臣名。
不放残年却到家,衔杯懒更问生涯。
河堤往往人相送,一曲晴川隔蓼花。
黑须寄在白须生,一度秋风减几茎。
客处不堪频送别,无多情绪更伤情。
报道倾城出洞房。水边疏影弄清香。风流更有小鸳鸯。
蝉鬓半含花下笑,蛾眉相映醉时妆。梦魂不到白云乡。

投章献策谩多谈,能雪冤忠死亦甘。一片丹心天日下,数行清泪岭云南。

光荣归佩呈佳瑞,瘴疠幽居弄晚岚。从此西风庾梅谢,却迎谁与马毵毵。

诗酒溪山,足笑傲、终焉而已。回首处、乱云残叶,几篇青史。

昔日儿童俱老大,同时宾客今亡矣。看道旁、争羡锦衣郎,曾如此。

遭际盛,声名起。跨燕许,追苏李。苟不知一事,吾之深耻。

年少即今何所得,孝廉闻一当知几。论功名、消得许多才,偶然耳。

花落名园罢醉游,故人无复旧风流。
吴乡莫叹无歌听,若使闻歌意更愁。

莫将琴剑老京华,到处溪山即是家。惟有薰风能解愠,不辞相伴到天涯。

七百年来掩尘土,石与大夫俱氏古。大夫何许人?

乃是紫虚仙人四世孙。宅在梅州州北门。眼前不见大夫宅,止见大夫下马石。

石立宣和之四年。大夫手铸镇宅钱。古钱出土铜锈紫,留与后人知宅址。

钱铸何年石能语,此石不刻党人碑,又不贡筑艮岳兼花移。

大夫五马何逶迤?留题七星岩石方来归。大夫归来立石日,天子尚未蒙尘时。

当国者谁蔡太师。吁嗟时事已可知。大夫下马心应悲,朝更代改宅何有?

大夫名在马骨朽。惟有此石长不刓,大书深刻苔花寒。

摩挲欲具袍笏拜,当作到氏奇礓看。

云物凄清秋满湖,遗愁梦落故宫梧。西江终古无情碧,送了鸱夷便沼吴。

烟草迥,水禽呼。越溪寒雨战菰蒲。扁舟赚得西施去,枉费良金写作图。

蚤闻天诏下江津,元是君王自赏音。
阔步稳登霄汉路,借留难副士民心。
缓歌共有留连意,别酒休辞潋滟斟。
三节踵来公去后,空余离恨一江深。

絮扑征衫,灯煎离绪,客与残春同远。思君梦枕,送子烟波,难化渡江云片。

还念干戈未休,狎水凌波,健儿骄悍。便琵琶行酒,忧时伤遇,泪襟难浣。

曾记我、兰泽寻盟,桐庐携棹,一路青山看遍。银釭听雨,玉轸哀秋,苦味那回经惯。

谁信前游后游,滕阁斜阳,乱离曾见。叹茫茫尘劫,不堪重省,战场词卷。

天碧罗衣拂地垂,美人初着更相宜,宛风如舞透香肌。
独坐含颦吹凤竹,园中缓步折花枝,有情无力泥人时。

凉风吹月露。
圆景动清阴。
蕙风入怀抱。
闻君此夜琴。
萧瑟满林听。
轻鸣响涧音。
无为澹容一下。
蹉跎江海心。

泉流疏已清。
原隰甸已平。
咸言祚惟亿。
敦民保齐京。

簿书堆山日停午,坐久髭须满尘土。争如六月济南间,鹊华峰头看风雨。

万红千紫画乾坤,绿染江南江北村。
文鸟双飞鱼作队,好花生子竹添孙。
衮衮夔龙晋上公,碧山烟月属嵩翁。
凤凰自备九苞异,鼯鼠谁怜五技穷。
尘海梦醒书椟在,醉乡天阔酒杯空。
生涯只合逃方外,勋业何劳阅镜中。
自怜无骨可封侯,漫来学省陪英游。
逸兴未忘河朔饮,羁踪已分周南留。
久负云山竟缘底,百指饥寒良坐此。
鬓毛苍苍已难拣,何时却到云山里。
休问归囊金有无,采芝酌水延朝晡。
未要学仙跨威凤,况有作诗嘲训狐。
藜杖芒鞋乐复乐,老藤悬花当罗幕。
月明须上最高峰,横竹一声秋万壑。
搔首问青天,曾闻李谪仙?顿归贪静客,飞上最高巅。
气吐鸿蒙外,神超太极先。
茅龙如可借,直到五城边。

斯人不可见,遗像肃青山。似掇星辰履,如趋鹓鹭班。

蘋蘩严俎豆,伏腊俨容颜。庙食千秋事,高风未易攀。

昨夜蕃兵报国雠,沙州都护破凉州。黄河九曲今归汉,塞外纵横战血流。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