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禽与红豆,总是一相思。啄取珊瑚粒,弥令伤别离。
无情清泪化,有恨美人知。玉手劳亲饲,愁卿记曲迟。
行尽江山不记村,却随花信到重门。也知春色娇无赖,取次先来绿草根。
昨日风寒今日晴,天知圣主视郊牲。鲜飙不动旌旗影,协气潜谐鼓吹声。
入腊便惊不意早,向阳仍爱暖云轻。太平有象人心悦,昭格惟应在一诚。
莫吹尽、枝头花片。试剩残红,待侬归见。蝶舞蜂喧,燕嗔莺诧倍零乱。
问春不语,空拍得、阑干遍。碧树纵多情,也只说春深春浅。
翠钿。谩云鬟半亸,柳絮乱飞空院。芳华易歇,算便把、绣帘轻卷。
便洒出、万点湘斑,总难把、蕉痕都展。怪昨夜姮娥,偏照年时人面。
香径无尘雨初歇,海棠半谢胭脂雪。千年一刻度春宵,爱杀清妍柳梢月。
苕溪仙客文中英,面如玉盘双眼青。金龟换酒不自酌,芳筵罗列邀佳朋。
座中谈笑总超俗,咳唾随风散珠玉。姚郎起舞伍君歌,击鼓催觞令行速。
四明客子醉欲颠,仰看北斗低青天。葛巾吹堕落花里,玉山倒向东风前。
人生得意要须乐,底用閒愁时作恶。君不见三闾大夫独醒死,留得虚名亦徒尔。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乎?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老聃为多书。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季札聘于上国,然后得闻《诗》之风、雅、颂。而楚独有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士之生于是时, 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
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