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题材很平常,内容也极单纯:三月三日这一天,乘船去寻访一位家住溪边的朋友李某(“九”是友人的排行)。头一句写这次行程的出发点——杨林东渡头的景物。顾名思义,可以想见这个小小的渡口生长着一片绿柳。出发时潇潇春雨已经停歇,柳林经过春雨的洗涤,益发显得青翠满眼,生意盎然。这清新明丽的景色,为这次轻松愉快的游访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环境气氛;雨后必然水涨,也为下句“荡轻舟”准备了条件。
第二句写舟行溪中的愉快感受和诗意联想。因为是三月三日乘舟寻访友人,这个日子本身,以及美好的节令、美丽的景色都很容易使诗人联想起历史上著名的山阴兰亭之会。诗人特意标举“永和三日”,读者即可以从这里引发出丰富的联想,在脑海中描绘出一幅“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的清丽画图,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的欢乐场面。
三四两句转写此行的目的地——李九庄的环境景色。故人的家就住在这条溪流岸边,庄旁河岸,有一片桃林。三月初头,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让人自然联想起夹岸桃花的武陵源。实际上,作者在这里正是暗用桃花源的典故,把李九庄比作现实的桃源仙境,不过用得非常自然巧妙,令人浑然不觉罢了。张旭《桃花矶》说:“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同样暗用桃源之典。但张诗以问语作收,得摇曳不尽之致;常诗以直叙作结,见兴会淋漓之情。机杼虽同,而意趣自异。
以上所说的,是把三四两句理解为诗人到达李九庄后即目所见的情景。这境界、情调已经够优美了。但细味题目中的“寻”字,却感到诗人在构思上还打了一个小小的埋伏。三四两句,实际上并非到达后即目所见,而是舟行途中对目的地的遥想,是根据故人对他的居处所作的诗意介绍而生出的想象。诗人并没有到过李九庄,只是听朋友说过:从杨林渡头出发,有一条清溪直通他家门前,不须费力寻找,只要看到一片繁花似锦的桃林,就是他家的标志了。这正是“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这种诗意遥想的由来。不妨说,这首诗的诗意就集中体现在由友人的提示而去寻访所生出的美丽遐想上。这种遐想,使得这首本来容易写得比较平直的诗增添了曲折的情致和隽永的情味,变得更耐人涵咏咀嚼了。
水拍晴桥,山衔春店,飞花落絮悠飏。打鱼放鸭,四月好年光。
此地林峦绝胜,家家足、碧涧幽篁。斜坡上,碎瓻败甓,零乱补围墙。
鸣榔。思往事,峨嵋仙客,曾驻吾乡。惹溪山千载,姓氏犹香。
今日紫姑圣女,喧村赛、画鼓明妆。残碑在,独怜野草,渐没古祠堂。
梅花半将开,媚此雪后月。空亭耐春寒,坐到昏钟歇。
池光明檐楹,鹤唳激林樾。幽人默相对,诗思清到骨。
畹叔寸心贮千古,说诗沁入诗人脾。殷殷雅意惜同调,停桡三日长河湄。
把臂依然忘我丑,我心写兮前致词。《风雅颂骚》历今古,英灵秀气各含吐。
八代三唐两宋间,但有正变无门户。底事有明三百年,分疆别界如秦楚。
刘高并革元代风,旋尊台阁归肤庸。李何边徐盛弘正,炳如星日悬天中。
讵料公安竟陵起,一则为魔一为俚。魔俚相承溺浊流,赖有黄门追正始。
正始未复虞山来,不分雅郑分朋侪。党同伐异恣颠倒,七子前后遭挤排。
瑶琴宝瑟置不齿,赏心筝笛琵琶耳。石湖为矩《剑南》规,五尺之童轻正始。
我朝定鼎代右文,宾龙绣虎来纷纷。或如开宝称大手,或如元祐张奇军。
名家大家各位置,坛坫巍巍夸并峙。争爇山东一瓣香,远近文人无异议。
山姜花谢《蚕尾》倾,野狐怪鸟齐争鸣。泛泛东流视安德,狺狺众口嗥新城。
黄钟毁弃瓦缶重,长夜漫漫竟如梦。陈相便尔嫉陈良,师有屈兮弟无宋。
扶轮大雅非君谁,屈直先自海邦讼。愿君挽弓射训狐,置身千仞宜高呼。
别裁伪体君之分,勿使此事终模糊。呜呼!勿使此事终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