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登衡岳祝融峰

身高殊不觉,四顾乃无峰。

但有浮云度,时时一荡胸。

地沉星尽没,天跃日初熔。

半勺洞庭水,秋寒欲起龙。

译文与注释

译文

置身于祝融峰顶,一点也感觉不到它的高,环视四周,竟然看不到任何一座峰峦。

在高入云霄的绝顶之上,只有白云飘过。浮云动荡在自己心胸之前,顿觉胸臆开张。

大地沉入云海之中,星星也隐没在云雾中。初出的太阳就像刚刚冶炼过的火球,霎时光焰万丈,染红了天际。

从高峰俯瞰,八百里洞庭湖小得像半勺子的水。深秋时节的朝阳映在湖面,波光闪耀,如龙起舞。

注释

衡岳:即南岳衡山,在湖南省境内。

祝融峰:衡山有七十二峰,祝融峰是五大峰之一,也是衡山最高峰,海拔1290米。

殊不觉:一点也感觉不到。殊不,一点也不。

乃:竟然。

四顾:环视四周。

度:飘过。

荡胸:指浮云动荡在自己心胸之前。化用唐杜甫《望岳》:“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地沉:指天亮。

没(mò):隐没。

天跃:天豁然亮了。

熔:形容太阳升起时如金属熔化一般。

半勺:指远望中的洞庭湖如半勺水。

秋寒:深秋时节。

起龙:指朝阳的光辉映在湖面,波光闪耀,如龙起舞。

赏析

  祝融峰是南岳衡山的主峰,七十二峰之最高者。峰巅有上封寺,寺东有望日台,乃观赏日出美景的绝佳之地。本首诗描绘了作者登衡山祝融峰所见的景象。首先,倾力展示祝融峰高峻雄伟之姿;接着,抒发登顶之际黑夜消逝、晨曦初露的美景。最后,笔触落于山巅,远眺洞庭湖,湖面犹如半勺水,细腻而神奇。整首诗气势磅礴,洋溢着豪迈之情,折射出作者胸襟开阔、奋发向上的情怀,以及跃跃欲试、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而诗中对祝融峰的描写则充满着生动的典故,恰到好处地融入其中,宛如信手拈来,真实自然

  诗的起调就不同凡响,气势开阔。因置身于最高的祝融峰上,众山尽在脚下,故云“四顾乃无峰”。“殊不觉”三字说明自己虽身登峰巅,却如履平地,意犹未尽。“四顾乃无峰”是实写,但也不乏夸张的成分,意在表现作者博大的胸襟与凌霄之志,写景中已有人在。首联两句扣住“晨登祝融峰”的题意,交代了作者的行踪,一个意气风发、凭凌山河的青年形象已跃然可见。颔联两句作为首联的补充,极言祝融峰的高峻与雄伟。众峰不可见,唯有浮动的白云时而飘过,令人胸臆顿开。“荡胸”二字则借用了杜甫的诗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以山中云雾的展露和飘动,喻示可荡涤人的胸襟。由此可见,诗人怀揣着壮怀激烈、意气高迈的精神境界,表达出浩然之气,豁达洒脱之意。

  颈联两句绘就黑夜凋零、朝阳冉冉升起的壮美景象。描述日出的诗作纷繁,但真正珍贵的在于能从宏大的视角以简洁生动的笔法描绘光明降临人间的霎那辉煌。首句折射太阳未显,大地沉浸于深沉黑暗中,众星亦隐匿无踪,昭示着黎明的前夜。次句则绘述天边绽放红霞,太阳犹如炼制而出的火球,刹那间光辉万丈,燃亮了天际。此处对比天地之间,气象恢宏,蕴含着惊人心魄的力量。先描绘大地的宁静与黑暗,再描绘天空的红霞与初阳,对比之中唤起人们对光明的热爱,也展示了作者内心对光明的渴望

  尾联两句描述登上山巅远眺洞庭湖,祝融峰高耸云端,俯瞰人间繁华,即便八百里的洞庭湖也变得渺小如半勺水。此刻,祝融峰的高峻将自己带入超凡脱俗的境地。结句以洞庭湖为引,联想秋天水位下降,湖中的蛟龙无处栖身,必将扬翅高飞。这两句收束气势雄俊,超然脱俗,展现出非凡的气度。

  全诗由登山写到观日出,再由远眺想到蛰龙欲起,舒展自如,一气直下,如行云流水,自然成文而浑然一体。其中不仅写出河山壮丽,也有丰富的寓意。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内忧外患叠起丛生的时期,民族的危难激起了进步知识分子图谋改革的决心。作者看到了古老中国已处在黎明前的黑暗中,然而光明终将战胜黑暗。诗中“地沉星尽没,天跃日初熔”二句不仅是眼前景象的纪实,还是当时形势的写照。诗的末句忽从记游写景宕开,发出蛟龙欲起的浩叹,抒发了自己跃跃欲试、奋起变革、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豪情壮怀已预示了作者后来积极参加维新变法,并以生命殉其理想的伟大精神。

创作背景

  谭嗣同幼年丧母,十一岁开始随父赴任,曾几次往来于河北、陕西、甘肃、湖南、湖北、山西、安徽、江西、江苏等地,“合数都八万余里,引而长之,堪绕地球一周”(《三十自纪》)。诗人所见,深感“风景不殊,山河顿开,城都犹是,人民缓非”。光绪十七年(1891)秋天,年仅二十六岁的谭嗣同自安徽“归湖南,抵长沙,游衡岳”,在晨光曦微中登上祝融峰,“升峻远览以写忧,浮深纵涉以骋志”,写下这首诗。

谭嗣同

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湖南省长沙府浏阳县(今湖南省浏阳市)人,生于顺天府(今北京市),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猜你喜欢
秋池云下白莲香,池上吟仙寄竹房。闲颂国风文字古,
静消心火梦魂凉。三春蓬岛国无限,八月银河路更长。
此境空门不曾有,从头好语与医王。
倾珍奉宾客,傲物去珥貂。
贵来不以屈,饮酒且逍遥。
黄金百镒尽,左右无纤腰。
但存丹砂术,有道在一瓢。
门底桃源水,涵空复映山。高吟烟雨霁,残日郡楼间。
变俗真无事,分题是不闲。寻思章岸见,全未有年颜。

持论绝不同,意气极相得。每见不能去,欢笑辄竟夕。

西州门前路,尔我留行迹。相送至数里,独返犹恻恻。

小桥分手处,驴背斜阳色。千秋万岁后,于此滞魂魄。

为君诗常好,世论实不易。梦中还残锦,才尽空自惜。

水色山光绝世尘,长松千尺绕龙鳞。何妨添我青藜杖,俱是蓬莱顶上人。

桃花红艳照银床,黄入金明柳线长。
欲与晚梅相辈行,同时到底不同香。

照水新妆带梦催。懒拈针线下层台。小庭扶倦摘青梅。

愁听娇莺穿树去,怕看栖燕入帘来。雏鬟空自报花开。

黄面瞿野放搭痴,千方百计讨便宜。
而今无著浑身处,却要儿孙盖覆伊。

旅饭荒园罢,嶅山此路寻。车声下坡速,人影落桥深。

野日寒逾瘦,诸峰翠欲沈。客程嫌宿早,薄暮指蒙阴。

向夕秋风起,野马杂尘埃。忧至犹如绕,讵是故人来。

檐际落黄叶,阶前网绿苔。遥情不入酒,望美信难哉。

金风起燕观,翠竹夹梁池。翻花疑凤下,飏水似龙移。

带露依深叶,飘寒入劲枝。聊因万籁响,讵待伶伦吹。

王事多艰险不移,委身先敌大江湄。临危授命生前勇,列爵封侯死后祠。

龚寇已随湍下没,子规无复夜深悲。欲知幽显存忠义,勋业重光两石碑。

倒屣中郎匹马嘶,踏歌清夜更吹藜。风前喜奉弹嵇散,醉后欢娱斗祝鸡。

琢句浑忘更漏转,衔杯宁觉月轮低。少微星聚元非客,太史封章莫浪题。

突兀灵岩古,纡回石磴升。
地幽忘日烈,壁峭喜云蒸。
峰顶池如月,山根水欲冰。
摩挲可镌处,大字纪中兴。
九重丹诏下尘埃,深锁文闱罢选才。桂树放教遮月长,
杏园终待隔年开。自从玉帐论兵后,不许金门谏猎来。
今日灞陵桥上过,路人应笑腊前回。

西风下淮泗,潮落见三洲。台没空垂钓,诗成独倚楼。

带刀馀旧俗,闻笛感新秋。寂寞山中桂,谁怜景物幽。

野树疏疏透夕阳,归鸦零乱不成行。
春风可是閒来往,时送江梅一阵香。

雪白都无半点尘,多应滕六即花神。孤根欲老冰霜国,一朵尽收天下春。

流水断桥谁是主,寒松疏竹合为邻。寥寥不见古颜色,澹月微云到本真。

壮不如人百事乖,命宫磨蠍早安排。囊钱腹籍参消息,绝倒治身许鲁斋。

嚼齿穿龈死不辞,千秋名教得操持。门生谁续《招魂》赋,狱吏亲闻绝命诗。

总为人门留正气,不求马革裹全尸。盛朝若举褒忠典,应敕盱江好建祠。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