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句“四征”指诗人曾奔波于多地任职,而句中“东征”是指这次奔赴明州。第二句表明诗人写作此诗之时已经前去四明赴任,该句也呼应了诗歌的标题“初赴明州”。 本诗第三、四两句对仗工整,浓缩概括了明州毗邻大海、岛屿较多、水源丰富等地理特点。 面对仕途波折,作者未发一句怨诽之语,时刻想着国恩未报,一心报国。 且作者到泉州后,坚守职分,积极开展工作,宣言朝廷宽容政策,积极鼓励百姓进行农耕。
“四征惟是欠东征”,作者抱以乐观的态度,在诗人看来,赴明州做官是他完成“四征”的一部分。并且描写了明州地理环境的独特,表现了他对知明州的期望。
“顶踵国恩元未报,驱驰何敢叹劳生”,结合“顶踵”“何敢叹劳生”等词的理解可知,作者对赴明州做官持乐观态度,且有足够信心,也表现了他不抱怨劳苦的命运,一心报国。
“拟将宽大来宣诏,先趁清和去劝耕”,作者对上任已经有了计划,准备宽大宣讲朝廷诏书,趁天气清明和暖,劝导当地耕种,足以见他对治理好明州的信心。作者将不辞辛劳,竭力报效国恩,为国驱驰,而不抱怨波折的仕途和劳碌的命运。
折来犹自带春寒,入手谁穷造化端。钿玉半含金蘸雪,嗅香须更细看看。
秋风鸣高空,乱峰下斜照。老树枝交天,苍黄覆古庙。
入门扪残碑,太息拜遗貌。忆昔明运衰,群盗起聚啸。
剿抚两失策,峰虿变虎豹。所过无坚城,苍生任凌暴。
二公真人豪,忠贞出天造。金铁冶成心,冰霜厉寒操。
贼峰一朝来,矢石躬亲冒。官小誓捐躯,力薄那自料。
慷慨互争先,从容共谈笑。燃炮击贼人,天地为震悼。
贼用魇魅法,蚁聚蜂屯到。众寡势不当,头断臂犹掉。
成仁并取义,日月争光耀。碧血洒平芜,贼马不敢蹈。
至今旷野中,白日常见烧。如何八十年,荐绅少凭吊?
姓氏已稀传,父老犹相告。兰台事纂修,幽微须阐耀。
谁为秉笔人,搜求不遗奥。
要从出处见真吾,澄澈冰心贮玉壶。朋友多情谁管鲍,师生无负即欧苏。
观书镫下眼如月,待尔花时酒满觚。莫叹儒冠误秋鬓,他年勉力共鹏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