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夜

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

卷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

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

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客居他乡何曾得以入睡?漫长的秋夜啊天总是不肯明。

映入门帘的是残月的光影,高翻枕畔的是远江的涛声。

生计笨拙弄得衣食皆无,处境艰难的我只得依赖友朋。

给老伴儿写了几纸书信,应该让她知道我未归的苦情。

注释

著(zhuó):入睡。

明:天亮。

残月:将落之月。

高枕:高字此处作动词,指江声从高处而来。

计:谋生之计。拙(zhuō):拙劣。

途穷:旅途困窘。仗友生:靠朋友。

悉:知悉。未归情:迟迟未归的苦衷。

赏析

  诗题为《客夜》而通篇不见“夜”字,但又全是客夜之景,客夜之情,读之真感有高处着笔,不落言筌之妙。全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擎,意境清幽,含蓄蕴籍,耐人寻味。

  首联“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提笔入题,笼罩全篇。“何曾”“不肯”四字尤为历来评注家们所赞赏。这四字诗人在别处虽曾用过(《复愁十二首》“胡虏何曾盛,干戈不肯休”),但用在此处却显得特别精警。它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睡不着还望睡着,天不明直望天明”(金圣叹《杜诗解》)的情态。王嗣奭赞此四字“用得精神”即是说展现了形象,传出了神采。葛立方也说:“含蓄甚佳。”(《韵语阳秋》)这里所谓的“含蓄”也正是就它表现的形象意蕴的深度而言。

  颔领“入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紧承首句“客睡何曾著”而来。从文字上看,好像只写的是月影江声,秋夜之景,但实际显现的正是客愁不寐之情,不过诗人用的是衬映手法,以景寓情罢了。“高枕”是杜甫习用词语,集中凡十见,用于律诗对句共八处,其中六个高字均“死字活用”(参见施鸿保《读杜诗说》),用语法术语说即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梓州四周多山,江水从远处山间流来,夜静之时在枕上听之,觉其声来自比枕高之处。

  月影由东窗渐移西窗,分明是后半夜的光景,故说“残月影”。月儿筛过窗帘,光影洒地,对无忧的人说来正是秋夜美景,但对今夜愁苦熬煎,竟夕不寐的诗人来说就倍增烦恼了,只好斜倚着让自己轻松自适些。殊知,那远处的江声又听得更清,扰人愁烦,何况这江声又是远江之声,更把诗人的愁绪引向“谈笑行杀戮,溅血满长衢”(《草堂》)的成都。新营的草堂,留居的妻儿,都是难堪的系念,而“家远传书目,秋来为客情”(《悲秋》)则更使情怀悲怆了。诗人不直接着墨于竟夕不寐的愁苦而以残月江声之景出之,真是“文外曲致”,含味无穷。

  严武离蜀,杜甫失掉了生活上和精神上的支持者。梓州是严武领东川节度使时的旧地,那里有他的旧部、僚属,借严的关系也许可以得到一些生活资助,这次诗人去梓州除了避乱之外可能还有这个因素。从诗人这时期写的许多投寄,奉赠和参加宴饮的诗来看,不难得到证实。他几乎向当时在梓州稍占势要的人(如李梓州、杨梓州,严二别驾以及留后章彝等)都委婉地表示过冀求资助之意,但得到的不过是几次应酬宴请和临时的少数周济罢了。因而诗人不断发出“巴蜀愁谁语”(《游子》),“厌蜀交游冷”(《春日梓州登楼二首》)的孤独与绝望的悲叹。他将离梓州时写的“昔如纵壑鱼,今如丧家狗”(《将适吴楚留别章使君留后兼幕府诸公》),“三年奔走空皮骨,始信人间行路难”(《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等诗句,可算诗人这一时期凄惶无依生活的总写照,也是颈联“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的最好注脚。从结构上看,颈联二句正是遥接首联“秋天不肯明”句而来的,它具体地倾诉出“不肯明”的烦怨之情的根由。

  尾联“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老妻催归,使诗人更陷入了欲归不能的焦灼之中,如何回答老妻,千愁万绪,苦衷难述。杜甫在这里是说:“老妻啊,你是应当理解我不能回家苦衷的,为什么写这样几页长信催我回家呢?”诗人不在结尾处用重笔再写自己不眠的痛苦而拓开一笔写老妻应理解我不能归家的苦衷,写得含蓄,说得真切,无限酸哀涌而不吐,令人不忍卒读。从全诗结构看,这两句不但是全诗感情发抒的高潮,也是首联“何曾著”“不肯明”的归穴。层次起伏,首尾一贯,曲尽章法变幻之妙。

创作背景

  宝应元年(762)的秋天,杜甫送严武还朝,一直从成都送到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县)的奉济驿。但当他正要返回成都时,成都少尹徐知道作乱,于是杜甫避走到梓州。这首诗,就是他流落在梓州时写的。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猜你喜欢
垂成归不得,危坐对沧浪。
病叶惊秋色,残蝉怕夕阳。
可堪疏旧计,宁复更刚肠。
的的孤峰意,深宵一梦狂。
佳人玉立生此方,家住邯郸不是倡。头髻pE鬌手爪长,
善抚琴瑟有文章。新妍笼裙云母光,朱弦绿水喧洞房。
忽闻斗酒初决绝,日暮浮云古离别。巴猿啾啾峡泉咽,
泪落罗衣颜色暍。不知谁家更张设,丝履墙偏钗股折。
南山阑干千丈雪,七十非人不暖热。人情厌薄古共然,
相公心在持事坚。上善若水任方圆,忆昨好之今弃捐。
服药不如独自眠,从他更嫁一少年。
谁念独坐愁,日暮此南楼。云去舜祠闭,月明潇水流。
猿声何处晓,枫叶满山秋。不分匣中镜,少年看白头。
清晓方塘开一镜。落絮飞花,肯向春风定。点破翠奁人未醒。馀寒犹倚芭蕉劲。
拟托行云医酒病。帘卷闲愁,空占红香径。青鸟呼君君莫听。日边幽梦从来正。

苍鹰六翮不上天,化为春鸠啄人田。壮士有力不搏虎,两角肥牛耕瘠土。

毛摧羽落君莫叹,龙屈蛇伸自终古。送君耕,耕何所。

上有苍梧之深山,下有牂牁之长浦。浦下山田田上墅,荷锸来归日当午。

曲枕右肱树左股,万事不理望膏雨。

朱明洞口旧柴扉,万壑千峰翠作围。何限并栖珠树鹤,借来一只便东归。

俗驾不可留,归途无乃遽。未饱爱山心,复踏还城路。

今彼城中人,朝暮催钟鼓。

昏昏未必晦,昭昭未必明。
浑浑未必浊,漻漻未必清。
吾道本自贵,国爵亦可并。
所以鲁素王,但欲比老彭。
嗟予久敛退,用志难峥嵘。
吾友暂蟠蛰,侧耳春雷辍。
韫椟足足岂刖,找鼎肩不頳。
鼓行当擅场,敌者谁为勍。
伫看庆多马,为彼酌兕觥。
下视俗子陋,未识仁者荣。
譬如黄流污,宁涴皎月晶。
相期在无到,所急非小成。
颇恨会遇疏,未免鄙吝生。
大篇何舂容,雅思真和平。
知君培其根,许我撷其菁。
虚静能养心,笃实可存诚。
此理君得之,底里期再倾。
野旷烟迷县,溪湍柳系航。
雉鸣初翳麦,蚕长未眠桑。
地有前朝恨,炉残古庙芗。
空江长漠漠,寒日自荒荒。
竟堕萧何计,仍同项氏亡。
相黥宁作帝,昼锦亦还乡。
严濑终辞汉,箕山不禅唐。
君王千载恨,行客亦凄凉。

山行已凄迷,而况步脩岭。飞仙不可见,谁复抚我顶。

怀人云峤长,倦憩石磴冷。樵斧忽丁丁,弥觉清昼永。

迟迟丽日照春空,阵阵芳尘花信风。
依依弱柳含娇翠,烂烂夭桃埋浅红。
黄莺飞上花间语,似劝游人邀酒侣。
醉烧银烛作夜游,瞬息桃花落红雨。

脩条盘出笼春碧,满架花开春院寂。青蛟脱骨翠波寒,玉练摇光绀云密。

东风清润晓阑深,襟袖飘飘兰麝湿。典型元在酒杯中,摇碎琼蕤和露吸。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
无手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弹琴如赋诗,声声出心曲。心泰声和平,心愁声迫促。

迫促弹来意未安,无弦还得一盘桓。若教再把柔弦续,菊也飘零酒也寒。

山花开满枝,山鸟啼无时。君胡欲弃此,自取尘污为。

山猿齧君屦,山鹿衔君衣。挽君君不留,去去终何归。

山经海录尽无稽,遣闷时还一卷携。渐爱负暄知老境,稍从习静见天倪。

秋花自妩供凭槛,寒菜能香促灌畦。未必墙东容避世,扁舟何处武陵溪。

头陀事众已多年,华藏无衣可得传。
劈面三拳仁义绝,陈州人出许州门。
贺监归欤百不求,问天只觅鉴湖秋。
夫君胜有闲田地,鉴破天悭得自由。
寒日趁天无约摸,短长那遣忙人觉。
汉宫相语惊翠娥,绣线朝来添几何。
昭阳宫门在何处,岁晚无由通线路。
凭谁却问承恩人,远近何如天度数。

  崇祯二年中秋后一日,余道镇江往兖。日晡,至北固,舣舟江口。月光倒囊入水,江涛吞吐,露气吸之,噀天为白。余大惊喜。移舟过金山寺,已二鼓矣。经龙王堂,入大殿,皆漆静。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余呼小奚携戏具,盛张灯火大殿中,唱韩蕲王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剧。锣鼓喧阗,一寺人皆起看。有老僧以手背摋眼翳,翕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徐定睛,视为何许人,以何事何时至,皆不敢问。剧完,将曙,解缆过江。山僧至山脚,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