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夜

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

卷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

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

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客居他乡何曾得以入睡?漫长的秋夜啊天总是不肯明。

映入门帘的是残月的光影,高翻枕畔的是远江的涛声。

生计笨拙弄得衣食皆无,处境艰难的我只得依赖友朋。

给老伴儿写了几纸书信,应该让她知道我未归的苦情。

注释

著(zhuó):入睡。

明:天亮。

残月:将落之月。

高枕:高字此处作动词,指江声从高处而来。

计:谋生之计。拙(zhuō):拙劣。

途穷:旅途困窘。仗友生:靠朋友。

悉:知悉。未归情:迟迟未归的苦衷。

赏析

  诗题为《客夜》而通篇不见“夜”字,但又全是客夜之景,客夜之情,读之真感有高处着笔,不落言筌之妙。全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擎,意境清幽,含蓄蕴籍,耐人寻味。

  首联“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提笔入题,笼罩全篇。“何曾”“不肯”四字尤为历来评注家们所赞赏。这四字诗人在别处虽曾用过(《复愁十二首》“胡虏何曾盛,干戈不肯休”),但用在此处却显得特别精警。它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睡不着还望睡着,天不明直望天明”(金圣叹《杜诗解》)的情态。王嗣奭赞此四字“用得精神”即是说展现了形象,传出了神采。葛立方也说:“含蓄甚佳。”(《韵语阳秋》)这里所谓的“含蓄”也正是就它表现的形象意蕴的深度而言。

  颔领“入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紧承首句“客睡何曾著”而来。从文字上看,好像只写的是月影江声,秋夜之景,但实际显现的正是客愁不寐之情,不过诗人用的是衬映手法,以景寓情罢了。“高枕”是杜甫习用词语,集中凡十见,用于律诗对句共八处,其中六个高字均“死字活用”(参见施鸿保《读杜诗说》),用语法术语说即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梓州四周多山,江水从远处山间流来,夜静之时在枕上听之,觉其声来自比枕高之处。

  月影由东窗渐移西窗,分明是后半夜的光景,故说“残月影”。月儿筛过窗帘,光影洒地,对无忧的人说来正是秋夜美景,但对今夜愁苦熬煎,竟夕不寐的诗人来说就倍增烦恼了,只好斜倚着让自己轻松自适些。殊知,那远处的江声又听得更清,扰人愁烦,何况这江声又是远江之声,更把诗人的愁绪引向“谈笑行杀戮,溅血满长衢”(《草堂》)的成都。新营的草堂,留居的妻儿,都是难堪的系念,而“家远传书目,秋来为客情”(《悲秋》)则更使情怀悲怆了。诗人不直接着墨于竟夕不寐的愁苦而以残月江声之景出之,真是“文外曲致”,含味无穷。

  严武离蜀,杜甫失掉了生活上和精神上的支持者。梓州是严武领东川节度使时的旧地,那里有他的旧部、僚属,借严的关系也许可以得到一些生活资助,这次诗人去梓州除了避乱之外可能还有这个因素。从诗人这时期写的许多投寄,奉赠和参加宴饮的诗来看,不难得到证实。他几乎向当时在梓州稍占势要的人(如李梓州、杨梓州,严二别驾以及留后章彝等)都委婉地表示过冀求资助之意,但得到的不过是几次应酬宴请和临时的少数周济罢了。因而诗人不断发出“巴蜀愁谁语”(《游子》),“厌蜀交游冷”(《春日梓州登楼二首》)的孤独与绝望的悲叹。他将离梓州时写的“昔如纵壑鱼,今如丧家狗”(《将适吴楚留别章使君留后兼幕府诸公》),“三年奔走空皮骨,始信人间行路难”(《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等诗句,可算诗人这一时期凄惶无依生活的总写照,也是颈联“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的最好注脚。从结构上看,颈联二句正是遥接首联“秋天不肯明”句而来的,它具体地倾诉出“不肯明”的烦怨之情的根由。

  尾联“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老妻催归,使诗人更陷入了欲归不能的焦灼之中,如何回答老妻,千愁万绪,苦衷难述。杜甫在这里是说:“老妻啊,你是应当理解我不能回家苦衷的,为什么写这样几页长信催我回家呢?”诗人不在结尾处用重笔再写自己不眠的痛苦而拓开一笔写老妻应理解我不能归家的苦衷,写得含蓄,说得真切,无限酸哀涌而不吐,令人不忍卒读。从全诗结构看,这两句不但是全诗感情发抒的高潮,也是首联“何曾著”“不肯明”的归穴。层次起伏,首尾一贯,曲尽章法变幻之妙。

创作背景

  宝应元年(762)的秋天,杜甫送严武还朝,一直从成都送到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县)的奉济驿。但当他正要返回成都时,成都少尹徐知道作乱,于是杜甫避走到梓州。这首诗,就是他流落在梓州时写的。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猜你喜欢

虽听采莲曲,讵识采莲心。漾楫爱花远,回船愁浪深。
烟生极浦色,日落半江阴。同侣怜波静,看妆堕玉簪。

涔阳女儿花满头,毵毵同泛木兰舟。
秋风日暮南湖里,争唱菱歌不肯休。

贡时天上双龙去,斗处人间一水争。分得馀甘慰憔悴,碾尝终夜骨毛清。

溪上垂垂雨又晴,泪荷颦柳满沙汀。水声不洗千年恨,山色空馀六代青。

感慨有诗怀故国,英雄无泪泣新亭。孤忠耿耿人谁会,酹酒钟山试乞灵。

断桥流水,见横斜清浅,一枝孤袅。清气乾坤能有几,都被梅花占了。玉质生香,冰肌不粟,韵在霜天晓。林间姑射,高情迥出尘表。
除是孤竹夷齐,商山四皓,与尔方同调。世上纷纷巡檐者,尔辈何堪一笑。风雨尤愁,年来何逊,孤负渠多少。参横月落,有怀付与青鸟。

塞南塞北尽烽烟,胡骑纵横二十年。报道今秋须远徙,汉庭司马日行边。

残书开积雨,高枕对重林。非尔乘幽兴,无人惠好音。

分宁鸡黍薄,交自布衣深。不改青松色,堪知白雪心。

诸生贫嗜酒,多病老抽簪。何必论丘壑,金门总陆沈。

射猎遥知部伍閒,少年聊复破愁颜。奇功自出论兵外,侠气人看跃马间。

日暮皂雕盘朔漠,天寒苍兕吼西山。祭遵战守无虚策,拟待明光奏捷还。

混沌既凿开㟏岈,不周山倒愁女娲。伟绩奏成馀残块,棋布山巅或水涯。

闾山趾有补天石,此石眷属应一家。谁知沦落在海澨,沐日浴月葆精华。

天风海涛作知己,藉以芳草见烟霞。天生灵物岂终隐,不使万古埋泥沙。

我有父执刘守愚,读书博物为通儒。暂去司铎驻锦水,遂以捧檄勘海隅。

平生好奇惯搜剔,披检荆棘穷崎岖。忽得此石拜且舞,呼兄呼丈载以车。

古苔斑剥土花润,鹧鸪点閒龙文纡。秦皇鞭迹殷馀血,望夫粉黛娇模糊。

形质兼备瘦皱透,上皇山石恐不如。忆昔汗漫杭一苇,半在吴头半楚尾。

金焦北固峙海门,烛目怪石比比是。猛兽奇鬼相攫拿,片云孤帆欲飞起。

泗滨石磬设堂皇,灵壁砚山置棐几。少年弃掷不知惜,念言回首徒然耳。

今读君诗忽神王,赓以短章意未畅。更因海峤忆经游,廿年尘迹空惆怅。

羡君得石良足多,神毫濡墨为长歌。胸无灵珠吻复拙,石乎石乎当奈何。

宾主东南酒数卮,酒阑歌罢兴迟迟。留君再酌三分话,与尔同敲一局棋。

江守信淹陶子宅,山翁常醉习家池。少焉月出东山上,莫向西风倒接离。

我本玄真老孙子,意托纶钓相娱嬉。浮玉山前一瓢酒,颇恨时无颜太师。

团团出天外,煜煜上层峰。光随浪高下,影逐树轻浓。

木末芙蓉最耐寒,等闲不许世人看。蛾眉淡扫朝天去,自采花头制道冠。

种种闲愁先上眉,愁应白早不应迟。
定知白了愁谁管,直到无愁是白时。
四海膺门峻,亲承二纪中。
论交纵父祖,受教自儿童。
山岳千寻上,江河万折东。
微言藏肺腑,欲吐与谁同。
学得天文夜睡迟,云笼月照恨星稀。
而今病眼都无力,犹向檐边认紫微。

向湖畔停船闲步。远望东园,个人门户。寂历春空,柳丝深锁若烟雾。

湖州羁旅。偏载取、桃根去。去得几何时,已化作、飘零风絮。

郎主。对芭蕉洒泪,芳草殡宫天暮。夜来月上,向谁诉此时情苦。

怅望是、今日萧条,恨重入、江淹词赋。始会得才华天忌,凄凉如许。

宫槐御柳绕池亭,水殿中间暑气清。
珠纲帘深尘不到,静闻燕子引雏声。

昔隶清虚府,今藏般若函。白头宗老子,黄面礼瞿昙。

空色元无定,禅铉任所参。但知心是一,何用教分三。

通籍金闺愧不才,扁舟又自望蓬莱。闻君素楮光于雪,愿借文章动上台。

少陵长被花为恼。况是梅花非草草。临歧争奈不吟诗,此度诗人宜可老。诗成莫惜尊罍倒。不醉花前花解笑。醒时分付两三枝,酒后忆君清梦到。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