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又高树又密太阳出得很迟,早餐时雾和露犹如细雨纷飞。
骑在马上已经走过两座邮舍,路旁人家渐渐打开两扇竹门。
冬青树环绕驿路野蜂乱成阵,荞麦花开田园里山雀不停飞。
明天早上乘船大江送我东去,万里迢迢天风吹动客子之衣。
东流:原为县名,在长江南岸,今属安徽东至县。
食时:古人一日两餐,早餐在日出之后,隅中(太阳当顶)之前,食时指的就是这段时闻。雰(fēn)霏:雾露浓密的样子。
邮舍:通称驿站,宋代替邮铺或邮台。供传递文书的人员和官员歌宿换马的所在。
冬青:一种常绿乔木,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匝(zā):环绕。
一天,诗人骑着马在东流的驿道上行进。只见四周山高林密,绿色屏障连绵起伏,初升的太阳被遮得严严实实。直到早饭时分,依然雾气迷蒙。诗人策马走过两所邮舍(宋代的邮舍彼此相隔十至二十里)之后,路边的人家才相继打开竹编的门。渐渐地,一切都苏醒了,活闹了。路边的冬青树散发出缕缕清香,惹得野蜂成群而来,上下飞舞;园里的春荞麦有的已经结实,馋嘴的山雀不时前来啄食。置身子这个宁谧幽静而又生机勃发的环境里,倍感身心酣畅,真是难得的享受。诗人转而想到明天就要乘船离去,大江滚滚,天风吹衣,自是气势非凡,然而,“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离开自己的家乡兴国愈来愈远,离开自己熟悉依恋的山区景物愈来愈远,那孤凄惆怅的情怀便会与日俱增。诗的末联语极豪放,但结句“万里天风吹客衣”,着“客”字,顿呈回环跌宕之势,隐隐透露出游子的哀伤,与前六句意脉相连,浑然一体。
朴素、真切是这首诗的最大特色。开头从山区的常态落笔,并没有什么新奇之处,但读来倍感亲切,有如身临其境。原因之一是:它真实地展示了山区早晨(严格地说是上午大部分时间)所特有的环境气氛,不加修饰而境界顿出。原因之二是:诗人善于用虚字勾连烘托,使之前后关照,而又承转自然,不着痕迹。如次旬的“且”字除强调雾露稠密,久不消散这一山区特有的景象外,还和第三句的“已”、第四句的“渐”相互映照,起了浓化情境、突出题旨的作用。
作者王质常以苏轼自况,他的诗放旷不羁,也确乎有点苏轼的气派。以这首为例,脚韵全然合律(除首句押“支”韵,余皆押“微”韵。宋人诗首句常邻韵通押,故不可视为出韵),中间两联对仗也很考究,当是律诗无疑。但平仄的安排不合律处甚多,如首句第二字“高”,四句第二字“家”,当用仄声处却用了平声,纯是拗体,读来自有一种挺拔瘦硬之感,与情韵悠长的唐调不同。
前三联都是描述“东流道中”景物的笔墨,没有大的起伏跳荡,末联落笔于时空的现场之外,风波突起,境界大异。诗人借助于自己的联想能力和腾挪功夫,使作品显得豪气横生,充分体现了宋诗风格。
王质(1135年—1189年),字景文,号雪山,郓州(今山东东平)人,寓居兴国军(今湖北阳新县)。南宋高宗、孝宗时期著名经学家、诗人、文学家。
行路难,路多岐。青天白日光洞地,出门相背东西驰。
忆昔贫贱时,两情如胶漆。共言背死不相违,握手披肝誓天日。
君今得意成大勋,金章封侯蒙主恩。六曹贵臣却避马,两府官僚趋过门。
一朝富贵谁能及,翻笑傍人百忧集。平背金石安足论,对面云泥不相揖。
世事悠悠安可期,芳春花木秋易衰。冰霜岁寒不改色,却羡南山松柏枝。
六朝金粉色,强半入冰壶。素岂为春绚,清宜向客癯。
应知魂共濯,独有气相扶。羞杀千红紫,巧容出世沽。
介卢晓牛鸣,冶长谙雀哕。吾愿天耳通,达此音声类。
群鱼泣妻妾,鸡骛呼弟妹。不独死可哀,生离亦多嘅。
闽语既嘤咿,吴听了难会。宁闻闽人肉,忍作吴人脍。
可怜登陆鱼,皦喁向人谇。人曰鱼口喑,鱼言人耳背。
何当破网罗,施之以无畏。
素秋飙冷,正影娥池畔,红衣初谢。思妇芳魂,怨女幽情鸳鸯社。
断肠不向西风嫁。最喜近、瑶台清夜。蛾眉淡扫,不施脂粉,虢姨妖冶。
难借。涂黄晕碧,似素馨品格,暗香飘麝。斜倚银墙,独抚冰弦圆蟾挂。
诉离恨望夫石下。鲛珠洒玉盘倾泻。最怜独自亭亭,雨檐霜榭。
细雪吹仍急,凝云冻未开。牵閒时掠水,帆饱不依桅。
岸引枮蒲去,天将远树来。行舟避龙节,处处隐渔隈。
一丘忘拘束,半亩足盘旋。山月挂萝薜,松风入管弦。
杯从苔上酌,醉即花间眠。三宿非留滞,清光自可怜。
探春著屐犯榛荒,更入名园转曲塘。红认蔬畦怜小甲,白寻梅楥得幽香。
全同花下迷山简,只欠池头语葛强。吾土信多行乐地,绝胜酒里到家乡。
放旷北郭生,好作云水游。忆昔渡彭蠡,一棹夷犹桑落洲。
桑落之洲清且泚,水光摇摇山靡靡。沤前直与银河通,日出风生见金鲤。
东南五老之高峰,坐卧常对乎舟中。屏风九叠烂云锦,金阙照耀青芙蓉。
悬崖瀑布泻寒碧,玉龙倒挂三千尺。群仙鹄立紫霞里,思欲从之漱琼液。
是时卸帆野阴暮,水气空濛杂烟雾。乾坤多事逾十年,今之画图犹故步。
此图作者房山公,后来继之松雪翁。经营惨淡千万状,点缀毫末无遗踪。
房山松雪总萧瑟,远客无家空叹息。拔剑高歌行路难,落日寒云惨无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