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浔阳楼

自此后诗,江州司马时作


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又怪韦江州,诗情亦清闲。

今朝登此楼,有以知其然。

大江寒见底,匡山青倚天。

深夜湓浦月,平旦炉峰烟。

清辉与灵气,日夕供文篇。

我无二人才,孰为来其间?

因高偶成句,俯仰愧江山。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我常常仰慕陶渊明,想知道他的文思为什么高妙而有才情。

我也常常疑惑韦应物,为什么他的诗情如此清雅闲适

今天登上浔阳楼,我终于知道他们为什么如此出色了。

江水一片青冷色,清澈见底;匡山树木繁茂,山峰高耸如剑直插在天空。

深夜只见一轮明月高悬在湓江上,清晨香炉峰上云烟缭绕。

是这月光与江山的灵气,给了他们创造文章的灵感。

我没有他们两人那么出色的才能,又为什么来到这里呢。

只是因为登上了高楼偶然间写下了些诗句,实在有愧如此优美的江山景色。

注释

陶彭泽:陶渊明。曾为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日弃官归去,曰:“我岂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后世传为佳话。

怪:奇怪。

韦江州:韦应物。中唐著名诗人,曾任江州刺史。韦诗善写山水田园生与陶诗一脉相承,风格清雅淡远,成就很高。

有以:得以。有以知其然,即终于知道了原因。

匡山:在江西。与庐山并称匡庐。从下文“炉峰”看,此处应是单指。

湓(pén)浦:即湓江,源出江西。白居易《琵琶行》:“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平旦:天明。

炉峰烟:香炉峰上升起的烟气。

日夕:日夜。

孰为:为什么。

偶成句:偶然间写下了些诗句。

赏析

  作者在首二句开篇谈到东晋诗人陶渊明,表明自己很喜欢陶渊明的作品,作者觉得陶渊明的文思高超玄妙。作者在第二、三句提到和白氏同期稍早的诗人韦应物,称赞其诗歌具有清新闲远的情调。陶氏和韦氏与江州(今江西九江、瑞昌等市县)都有着较深的联系。陶渊明是九江当地人,曾任江州祭酒和彭泽(隶属九江)县令。而韦应物曾担任过江州刺史,亦曾于诗中提及浔阳楼,曰:“始罢永阳守,复卧浔阳楼。”(《登郡寄京师诸季淮南子弟》)白氏登楼而追忆曾居于江州的前人,对他们的才情抒发强烈的赞扬和佩服。

  在前四句中,作者以一“爱”字来说明陶氏的作品对自己有着很深的吸引力,又用一“怪”字来表达自己对韦氏的诗才感到很好奇。

  至第五、六句,作者的想法渐渐明朗开来,他在登楼之后,知道了为何二人之诗风令他“爱”与“怪”。此二句语言平实,内容简单,但却是承上启下之笔,既让人明白他提及陶韦二人,说“爱”与“怪”的目的,又引人欲观下文,想要了解作者在登上浔阳楼后。究竟是看到什么或感受到什么,让他“有以知其然”。

  在第七至第十句时话题一转,以优美的对偶句向众人展现出了江州辽远大气的美景

  七、八两句中,“大江”对“匡山”,体现江州山水俱备;“寒”对“青”,清冷的触感与沉郁的色彩,体现出山水的气势;“见底”与“倚天”相对,下深及江底,上高耸入云天,体现江州山水的壮阔。在这两句的描写中,影像鲜明雄阔,色彩较重,更偏向于可感的视觉和触觉。而第九、十句则转向一种迷濛之中。“深夜”对“平旦”,江州无论晨昏日夜,皆有其独特的美景;“湓浦月”对“炉峰烟”,夜里月光洒在江水上,清晨的香炉峰云烟聚散,给人一种似实而幻,幽静淡雅的迷离感。此二句铺展出江州的柔美风光,与第前两句形成较为明显的对比:色彩一重一淡,感受一真一幻,笔锋一刚一柔。

  如此景观所包蕴的“清辉”与“灵气”日夜浸染着昔日的才子诗人,给予他们高玄的文思,清闲的诗情。诗至第十一、十二句,作者胸中已了然,正是这样的山水,赋予陶韦二人创作出令其“爱”和“怪”的作品。

  抒怀至此,似乎可告一段落。但作者显然意犹未尽。第十三、十四句所言,或许在说文才不如二人的同时,亦觉官才不如之,虽然对于他人来说,他的为官经历和诗作文笔皆可以证明白氏是有才之人,且丝毫不逊于陶韦,但白氏依然在前人才华前表达出了自谦。最后,他对自己写下此诗作了一番解释:“因高偶成句,俯仰愧江山。”自言这首诗是登高兴至而偶发之作。才情有限,无法将所见景物完美地表达,愧对江山美景。被贬谪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其内心有着不得志的苦闷。在“俯仰”一句中,或许亦有可能些微传达出其在政治上挫折顿郁,志不能抒,虽仍为官却愧对自己想要在其间施展抱负的天地江山。

  自古以来,登高望远往往能给文人骚客许多的感触或是情致。对于白居易来说亦然。诗题虽为《题浔阳楼》,实乃作者站在浔阳楼上饱览胜景。赞叹江州河山,并怀古抒情之作。登楼面对壮秀河山的白氏,在诗歌中一路笔锋飞扬,语句或直白或工巧,写景挥洒,抒情畅怀。使得全诗富有极强的情绪感染力。

创作背景

  贞元(公元785-805年)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谁知几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 白居易被贬谪后,于元和十一年左右登上浔阳城楼,触景生情,不禁抚今追昔,留下了这一抒情诗作。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猜你喜欢

闽岭窅何在,东南千里遥。仳离伤草草,会合更迢迢。

隋岸微吹絮,吴江欲上潮。肯无同舍念,回首弭轻桡。

时颁光禄酒,花出汉宫墙。湛露承天渥,流霞落羽觞。

近亲龙尾道,远袭雀头香。溺殿人谁见,终知曼倩狂。

万汇之散殊,各具一太极。
人言造化工,生物不可测,
宁知有自性,无所用尔力。
试尝问春风,春风谁能识。

露重宿妆凝,地偏春睡足。卜夜到横参,却须高举烛。

第一江山第一程,新诗快读逼梅清。
碧云不断飞帆急,立尽樯竿晚日明。
长髯踏昏鼓,诗卷置予怀。
屡读销兰炬,幽眠废竹斋。
雷陈叨契密,李杜愧名偕。
明月惊双目,清风畅百骸。
旧游今历纪,新句老逾佳。
笔力支倾岳,词源泻倒淮。
觅官犹博奕,贱赋甚优徘。
夫子心虽壮,群儿口更排。
谤讥从尔类,事业属吾侪。
他日材须用,平时照莫埋。
相期空有道,欲荐反无阶。
足跌那伤骥,角争堪笑蜗。
醉乡逃得丧,俗调外淫哇。
纵酒时遗帻,逢人或懒鞋。
閒乘太湖棹,静系洞庭涯。
梅雨开新霁,江天敛宿霾。
苦吟邀郢客,妙唱听吴娃。
顾我千忧集,陪兄一笑乖。
此行情分厚,枉道愿言谐。
策马关城远,深愁日坠崖。

江妃虚却蕊珠宫,银汉仙人谪此中。偶趁月明波上戏,一身冰雪舞春风。

夏风多暖暖,树木有繁阴。新笋紫长短,早樱红浅深。
烟花云幕重,榴艳朝景侵。华实各自好,讵云芳意沉。
初日满阶前,轻风动帘影。旬时得休浣,高卧阅清景。
僮儿拂巾箱,鸦轧深林井。心到物自闲,何劳远箕颍。
江瘴炎夏早,蒸腾信难度。今宵好风月,独此荒庭趣。
露叶倾暗光,流星委馀素。但恐清夜徂,讵悲朝景暮。
孟月夏犹浅,奇云未成峰。度霞红漠漠,压浪白溶溶。
玉委有馀润,飙驰无去踪。何如捧云雨,喷毒随蛟龙。
流芳递炎景,繁英尽寥落。公署香满庭,晴霞覆阑药。
裁红起高焰,缀绿排新萼。凭此遣幽怀,非言念将谑。
红丝散芳树,旋转光风急。烟泛被笼香,露浓妆面湿。
佳人不在此,恨望阶前立。忽厌夏景长,今春行已及。
百舌渐吞声,黄莺正娇小。云鸿方警夜,笼鸡已鸣晓。
当时客自适,运去谁能矫。莫厌夏虫多,蜩螗定相扰。
翩翩帘外燕,戢戢巢内雏。啖食筋力尽,毛衣成紫襦。
朝来各飞去,雄雌梁上呼。养子将备老,恶儿那胜无。
西山夏雪消,江势东南泻。风波高若天,滟滪低于马。
正被黄牛旋,难期白帝下。我在平地行,翻忧济川者。
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
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哀哉徇名士,没命求所难。

风袅袅,吹线一庭秋草。天际夕阳无限好,断肠芳树老。

尘世茫茫难料,有酒便须倾断。落叶满阶从不扫,醒来新月皎。

摇落空山无茂林,仅馀松柏岁寒心。洛阳闻扫城中雪,只有袁安住处深。

年年苛吏伤王政,往往红?叛教条。漳水有时生小草,洞庭无地种馀苗。

伏龙雏凤应劳访,绮季黄公底用招。闻道紫枢开锡燕,宝钉大銙赐天骄。

淮王邸第旧称雄,玉节东来太史公。路入吴疆家尚远,客游梁苑赋还工。

云开层岭梅花碧,雨过千林荔子红。此日张筵宜寿酒,彩衣象服映帘栊。

十年关陇得春偏,户有城南尺五天。昨夜台躔照吴楚,梦中黄鹤亦欣然。

隔溪苍翠各西东,架竹为梁路始通。
缺月罅林凝净绿,断霞明水抹残红。
芒鞋步步幽深处,藜杖声声屈曲中。
回首忽惊桥已远,泠然身御圃田风。

翠羽光华绶带长,如云委地美人妆。命名当日非无意,谓胜黄家第四娘。

学仙随西母,饥待啖桃实。尹奴终日劳,夜梦傲有国。

二者相比较,未知谁为适。昔作弃繻生,几遭关吏诘。

尔来复何为,薄宦代食力。一醉均置之,吾惟颂酒德。

陂水西风上钓阑,巨螯猎猎带霜寒。渍馀白酒香喷瓮,和入黄柑汁满盘。

旱岁鱼盐生物少,贫时虾菜食鲜难。老亲病后无兼味,掩泪尊前对晚餐。

飞瀑挂高崖,幽禽响虚谷。
怜此一片景,借得数掾屋。
涧木卧槎牙,岩花散芒馥。
策杖从所之,偶到南山麓。
汗马功劳要立身,将军一等扫边尘。
全身只待英雄士,不遇英雄愁杀人。

飘泊干戈后,为堂傍水涯。三巴五亩宅,千古一诗家。

无复临江树,犹存覆地花。危楼当北斗,想象望京华。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