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中的人只数落赵飞燕花俏的装扮,她们似云如雨误了汉帝。
只有夜空的月亮知情,曾看到飞燕被汉帝打入冷宫。
数:数落,指责。赵家妆: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的装扮。
败雨残云:指赵飞燕和其妹。
昭阳:汉宫殿名。据传赵飞燕为了固宠,在宫中立住脚跟,与人私通,希望生个“太子”作靠山,事发后被打入冷宫。
如诗题所示,这是一首怀古诗,从其字面上看,怀念的是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赵飞燕善歌舞,以体轻号曰“飞燕”,被召入宫,先为婕妤,不久立为皇后。其妹赵合德亦为昭仪,姊妹专宠十余年。后因成帝倾心合德,飞燕渐被疏远。
全诗四句,字面意思分两层。一、二句为一层,写汉家宫中对赵飞燕的指责。“数”字,为两句的关键性动词,“赵家妆”和“败雨残云误汉王”都是“数”的“宾语”,即赵氏被指贵的瑕疵。“赵家妆”,据《汉书》《飞燕别传》等记载,赵氏在宫,妆饰奢华,“自后宫未尝有焉”,飞燕“喜隅步行,者入手执花枝颇顿然,他人莫可学也”,李白《清平调》“借问汉宫谁得似,可伶飞燕倚新妆”,亦谓赵氏装束之新奇。而赵合德则喜绾“欣感愁鬓”。“败雨”句盖指赵氏姊妹与轻簿子弟私通事。赵氏在宫,当时就有人骂其为“祸水”,诗中用“只数”云云,已可见指责者之多。
三、四两句是第二层意思,在笔势和立意上都是大的转折,转而为赵氏申诉:在官中舆论口一边倒的指责声中,只有那“知情”的“一片月”,是亲眼看到赵飞燕是怎么样被汉成帝征召到昭阳宫的见证。飞燕出身甚微,本是阳阿主家的婢女。汉成帝到阳阿主家寻欢作乐,“见飞燕而说(悦)之”,硬是凭着皇帝的权威把飞燕带入宫中,占为己有。后来,插进一个赵合德,迷住了成帝。飞燕为了固宠,为了在倾轧无常的宫中立住脚跟,才与人私通,希望生个“太子”作靠山。在当时的宫中,能够体谅飞燕这番良苦用心的,看来只有那“一片月”了。凡此,皆应是三、四两句的内涵。诗作者箫观音在这里翻了一个历吏大案,失胆地对赵飞燕表示了由衷的同情。这种同情,在诗的开头“只数”二字里已露端倪,“只数”云云,正是指出宫中舆论(指责)的偏颇,到了三、四两句,才正式转笔,一反历史的成见,缠绵而含蓄地袒露了自己深沉的思索。这样,单从字面意义上看,这首诗心存忠厚,思绪缠绵,用语含蓄,立义分明,气度和雅,确已显示了一定的思想和艺术的高度。
据辽王鼎《焚椒录》,此诗作于辽道宗大康元年(1075年),身为皇后的萧观音因谏阻道宗单骑驰猎,已久被疏远,心情孤寂而苦闷。同情赵飞燕,是写作此诗的心理因素和感情基础。
青春苦难挽,白日良易斜。花飞尚满砌,柳密惊藏鸦。
寒窗忽当日,山崦知谁家。红榴笑疏林,始著三两花。
繁阴护朱阁,芳姿夺明霞。颇忆少年日,千金醉繁华。
当时石榴裙,六幅围绛纱。美人隔秋水,相望天一涯。
想像系楚腰,依稀似丹葩。对花谁与论,搔首空叹嗟。
王子回船,还只是、戴公无兴。试思之、雪中林壑,琼辉玉映。
佳客冲寒来半夜,主人扫雪开三径。便拥炉、命酒炙车螯,才相称。
前古事,休重咏。翻旧案,行新令。唤官奴秉烛,肉屏围定。
画角吹梅天未晓,金钗剪烛人初静。更新词、一曲满江红,君须听。
一上高台兴不孤,望中总总入虚无。烟霏春变阴晴气,草树天输海岳图。
对酒笑将春是伴,销忧谁问土非吾。知君苦厌卧此地,能令肺病苏时屠。
地僻无人扣竹关,农书一卷自林间。荷锄良苦身偏健,抱瓮虽忙意却闲。
采药直穷云起处,种瓜常到日西还。几多幽事红尘外,莫怪终年不下山。
江山怪我数能来,政坐刀斤赦不才。生理喜于鱼得计,交情羞似鸩为媒。
烟尘回首烽三月,花柳关情酒一杯。日夜故园归梦好,忆冲细雨斸蒿莱。
众山围我独,极目但风烟。政自门无辙,何须坐有毡。
谪龙才七日,鸣鸟待三年。岂不心如铁,居然发早宣。
送客古台下,系马古台阴。日落黄尘起,马嘶青草深。
古人俱白骨,遗像空黄金。抚事已千载,徒伤千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