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与我者,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今以百金与搏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搏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与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取弥精;其知弥粗,其取弥粗。子罕之所宝者至矣。”
宋国有个人得了一块玉石,便把它献给司城子罕,子罕不愿意收。献玉石的人说:“我把给人看了,玉匠说这是块宝石,所以我才敢把它献给您。”
子罕说:“我把不贪婪当作宝,你把玉石当作宝。倘若你把玉石给了我,我们都失掉了自己的宝。不如各自都保留自己的宝。”献玉的人很恭敬地说:“小人拥有玉,寸步难行,献出这个玉是想请求免于死难。”子罕把它放在自己的乡里,让工匠替自己雕玉,(卖掉玉)使献玉人富有之后,让他回到家里。所以宋国的长者说:“子罕不是没有宝贝,而是他的宝贝与众不同啊!”要是把百两黄金与黄鹂鸟给一个婴儿选,他肯定会选黄鹂鸟;把和氏璧和百两黄金给一个鄙俗的人选,他也一定会选黄金;把和氏璧和有关道德的至理名言给贤者选,贤者一定会选择至言。人的知识越精深,他的抉择也越精妙;只能看到糟粕的人,就只会去获取糟粕。子罕所看到的精华就是最精华的东西啊!”
或:有个人。
得:得到。
诸:兼词,相当于“之于”。
示:给……看。
故:所以。
尔:代词,你。
以……为:当做。
若:倘若,假若。
不若:不如。若,动词,如。
人:各人,各自。
稽首:叩头。
长者:年高有德的人。
宝:宝物,这里是意动用法,以......为宝。
搏黍:黄莺。
儿子:婴儿。
鄙人:鄙俗的人。
道德之至言:合于道德准则的至理之言。至言,极其高超或高明的言论。至,极致,至极。
知:通“智”,知识或智慧。
精:精深。
这是一段讨论道德的文章,在大多数普通人眼中,金银珠玉是宝贝,但是在贤德的人看来,道德才是真正的宝贝。
文章一开头就揭示了献玉者与子罕对宝物截然不同的看法。子罕所说的“宝”即精神的宝物,是超脱于物质层面的宝。他以此为宝,表明了子罕非比寻常的良好道德品质。作者通过设喻的手法,从人对宝物的不同态度展开议论,强调子罕不贪的高尚品德和境界。由此得出“其知弥精,其取弥精”一个人的知识越精深,一个人的选择就越精妙。这里的知识:一指道德修养,二指智力培养。换句话说就是一个人要有精神追求。贤者从和氏璧和道德之言中选择后者这里是道德修养提升的需要,体现了贤者道德的崇高。当今社会有些人抵不住诱惑无法坚守本性,在物欲面前心理失衡,这是道德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的缘故。
无可奈何,旧事南柯,新恨东流。叹易变人情,幻如演戏,难猜世法,闷似藏钩。
闭户无容,出门有碍,何况崎岖历九州。不堪者,看宫中狗监,关内羊侯。
头颅如许谁酬。但醉里乾坤姿拍浮。算冥冥高飞,于人无怨,悠悠行迈,谓我何求。
蝴蝶前身,杜鹃今日,伯仲之间海上鸥。乃所愿,学丈人荷蓧,男子披裘。
采珠拾翠纷来往。罗袜轻盈样。何处通辞波上。肠断东阿才子,一赋千秋悲怆。
针神原是魏宫人,重拈出、洛灵小像。
西汉读书称刘向,南海读书君为上。楚声吴语日咿嘤,水色山光常独往。
东风吹过小楼前,杨柳低低起复眠。乌帽笼头看春去,瀛洲彷佛疑登仙。
马上长歌与短赋,篇篇不肯蹈陈语。谁言孔圣删后诗,汉唐而下无足取。
造化小儿真小儿,翻来覆去无停机。鸾凤在棘龙在野,古来贤哲谁逢时。
归来何事从清话,酬酢陡增金石债。蒲牢难迹凫氏铿,窣堵易读陀罗呗。
先生示我粤东略,开拓海滨出湫隘。我搜皖歙万山中,以取报与渺一介。
百涉锦江厓漫灭,三观云海天荒怪。欲问唐铭泉独温,曾寻秦石松同拜。
三天子视五大夫,一字不著游哉喟。所赖癖嗜无空过,盗窃灵山饱蠹坏。
溜痕炙影辨文字,不畏秋霖趁午晒。府州十走拓三百,公然著录欧洪派。
颇学郦碑生逐波,敢比扬书死争芥。先生欲之岂交易,人弓未用论疆界。
窃疑鼎考太高高,《博古图》中图象虿。鄙人陋守小篆后,楚宋相遭嘻甚惫。
请猎北邙扫狐兔,刮磨窆石虑驵狯。不然梦上汉金茎,刻画犹濡古沆瀣。
姑妄言之妄听之,娱目当前取意快。己或暂得奇相欣,好之所聚远亦届。
破空句不假海月,倒披文要符山䪥。方将求益慁先生,切莫故人呵菜卖。
银鞍金毂簇千门,拾翠遗珠事总繁。醉踏东风闻笑语,空怜春梦去无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