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三关,胡门偏险,尚馀赵氏长城。爱云中秋色,欲移帐,出龙庭。
正值重阳佳节,有楼烦山戌,画鼓争迎。听扶南小曲、口外两筝人,教莫忆、故园乱莺。
边声。万里相惊。谁听尔、不伤情。恨横磨大剑,长驱突骑,雄志无成。
一天羽毛飞洒,却空羡、郅都鹰。尽驼酥、更倾千盏,一秋沉醉,忘却欲射妖星。
弓矢散零。
遗像侵晨拜且观,霜毛森竦泪阑干。英雄切齿知何限,欲脔奸谀肉细餐。
颐养高年旦起迟,庭前春色动华滋。筵张南第迎梅萼,曝倚东轩拂柳丝。
干禄幸来青紫侍,扬名惭乏事功垂。诸孙罗列将朋酒,共祝长生拟玉饴。
杖履春风,得几回亲侍,便歌折柳。只有芙蓉湖上月,随著文星西走。
鹤馆听萧,荷塘打浆,合唤神仙偶。元龙气盛,高吟醉酌金斗。
漫夸围解青绫,词翻红豆,画虎终疑狗。何意报琼重握管,不怕汗挥襟肘。
笔势腾虹,墨光浮茧,福薄难消受。留公不住,花前再拜稽首。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bēi)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记 《放鹤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