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对军阀所进行的战争持否定批判的态度,对遭受战争之苦的人民怀着深厚的同情。这首诗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唐末长期战乱后沿江农村的残破景象和人民强烈的厌战情绪,富有时代气息,为唐末优秀的诗作之一。
这首诗开始塑造了凄寂悲苦的意境,描写了诗人自己的活动。在乔木遮住了西下夕阳的时刻,诗人系住行船,取来了一束柴薪。这就使三、四句的描写有了着落—诗人停船之后自然听到了江边老翁的谈话,而江边老俞谈话的内容便是这首诗要表达的主要思想。“厌兵”是江边老翁谈话的中心,也是诗人的现点,也是这首诗的主题。一个“尽”字说明人们(包括诗人自己)“厌兵”的程度,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是多么深重。
在表现艺术上,诗人直接出场,录其所闻;结句含意比较外露,但却不是诗人直抒胸臆之辞。由于在这首诗中诗人以客观抒情诗人的姿态出现,故而使人更加感到诗境、诗情具有冷静的客观真实性,从而加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钱珝( xǔ许),字瑞文,吴兴人,吏部尚书徽之子, 钱徽之孙, 善文词。
混元生两仪,四象运璇玑。民生有俦匹,阴阳圣所师。
嗟尔幽閒女,于归今及期。琴用先人桐,张以所缲丝。
一弹再三鼓,凤凰鸣参差。明月喜几望,受日逾光辉。
服德为黄裳,乐我惟缟衣。灵仇天所眷,敬尔百威仪。
滚滚银涛,泻不尽、心头热血。想当年、山头擂鼓,是何事业。
肘后难悬苏季印,囊中剩有文通笔。数古来、巾帼几英雄,愁难说。
望北固,秋烟碧。指浮玉,秋阳赤。把蓬窗倚遍,唾壶击缺。
游子征衫搀泪雨,高堂短鬓飞霜雪。问苍苍、生我欲何为,空磨折。
秦赵会渑池,相如称勇智。秦人诈不行,赵亦严兵备。
瑟缶互相击,计实同儿戏。何不讲战守,乃以人国试。
沛公赴鸿门,累卵危不啻。项庄剑已拔,亚父玦屡示。
如厕间道归,偶值猛虎睡。轻兵蹑其后,釜鱼那能避。
不见楚怀王,留秦死秦地。
少年嘘气结丹霞,舌在惊看鬓已华。笑我仍骑燕市蹇,送君重上霸陵车。
心怜老友长为客,梦绕衰亲约到家。分手泪痕寒似雪,不须天外更飞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