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横峻滩,六刺走波澜。石惊虎伏起,水状龙萦盘。
何惭七里濑,使我欲垂竿。
灵、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慰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举而不敢废也。”予曰:“胡然乎?有鼻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坏于有鼻,而犹盛于兹土也,胡然乎?”
我知之矣: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则祀者为舜,非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而象之祠独延于世,吾于是盖有以见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也。
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书》不云乎:“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 瞽瞍亦允若,则已化而为慈父。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进治于善,则不至于恶;不抵于奸,则必入于善。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国,象不得以有为也。”斯盖舜爱象之深而虑之详,所以扶持辅导之者之周也。不然,周公之圣,而管、蔡不免焉。斯可以见象之既化于舜,故能任贤使能而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怀之也。诸侯之卿,命于天子,盖《周官》之制,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欤?
吾于是益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然则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夷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斯义也,吾将以表于世,使知人之不善,虽若象焉,犹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
瀛海分明不受船,三山漫与十洲连。鸾飞鹤散惊千里,月迥星疏共一天。
迹似杜陵鹤比浪,诗成曼硕自须怜。玉堂槐影依稀在,独坐吟灯思惘然。
醉枕销凉,吟笺度日,枉抛心力。洒袂清风,苔扉款深碧。
凉蟾似水,还解伴、江城秋客。沈寂,留坐桂丛,忆年时游息。
萧条巷陌,踏叶回廊,题愁乱红藉。相思梦老海国,望云北。
料得旧盟鸥鹭,省惯倦游来历。奈后逢良夜,空照屋梁颜色。
不见镜中石,遥思枕上峰。景星光欲聚,夜雪兴偏浓。
著述编新草,吟哦对古松。华嵩归隐处,云树几千重。
天香正烈,被金风吹坠,满庭黄雪。小雨几番风几阵,渐渐凉生衾席。
香径苔封,野塘水涨,一片伤心碧。昨宵无寐,起来梳洗无力。
纵使炼就金丹,膏盲顿起,难解眉尖结。回首三生留梦影,休与钟情人说。
败叶吟风,寒虫吊月,辗转添凄恻。微吟支枕,半窗灯火明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