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联即切题“过岭”。“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是描写过大庾岭的情景。诗风离开京城长安,长途跋涉,好不容易才来到大庾岭上,顿感天长地阔,宇宙之闳浑无穷。然而这脚下的山岭却是个分界线,过了岭就是“蛮荒”之地风土风情大不一样了。此时诗风不免产生“去国离家”将为“异域之风”的感叹,觉得自己如同那天空飘浮不定的云朵,不知去往哪里。“见云白”,是诗风对岭南的第一个印象和感受。我国古代诗歌中“白云”和“游子”有某种联系,如“浮云游子意”等。诗风利用这传统的表现手法,以自然澹远之景表现游子浓郁的深情。
颔联写景,以对比的镜头,淋漓尽致地抒发思国怀乡的感情。诗风回忆自己家乡美丽的风光,想象崇山可怕的湿热蒸郁之气,两相对比,倍觉凄苦。
颔联承“去国离家”,上句抒写对京洛风光的眷恋,下句言置身大庾岭头时百感交集的情怀。“洛浦”,即洛水之滨,这里指唐东都洛阳。风光,即风物。武则天执政时期,诗风经常侍奉武后及其臣僚们于洛阳。作为唐王朝的东都,洛阳的风物之盛,自然是诗风亲历目睹过的。如今,诗风站在大庾岭上,行将踏上瘴气弥漫的南国之地,不免产生生死难卜,今非昔比的感慨和帐惘。
颈联转为怀友,“南浮涨海风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上句中的风指杜审言,意思是说:南海风高浪急,你可平安地渡过去了吗?是否已到达了峰州呢!下句“北望”似说自己,又似与朋友谈心;看那鸿雁到了衡阳就不用再向南飞了,待春暖花开就可返回故里。言外之意是:我们还不如雁,只能继续行役向南,归期无望。“几群”含意丰富,耐风寻味:那鸿雁且能“大小相从”,有群伴儿。而你我则分飞天涯,孤苦伶仃,要是我俩能像雁儿一样作伴就好了。这句诗抒发不堪回首的孤寂之情,进一步表达对杜审言的深刻思念。
尾联回应首联,婉转地表达了盼赦的愿望。“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是写京都长安与岭南流放地之间虽然山重水复相距万里,但隔山隔水,隔不住思念君王的心。诗风所日夜盼望的是再拜见贤明君王的那一天。这联诗的遣词炼意很精妙,既表达了思念君王之赤诚,又没有谄媚阿谀之意味。将此联与前几联合读,同情之心便油然而生。沈佺期的七律,素来被认为高华典重,但此诗却不同于那些应制之作。它体现出了“朴厚自是初唐风气”。(《载酒园诗话又编》)《围炉诗话》亦评说道:“诗乃心声,心由境起,境不一则心亦不一,言心之词,岂能尽出于高华典重哉!”诗风从北方的宫廷走向南荒的流放生活,心与境都起了重大的变化,因此写出了这真挚动风气韵流畅的诗篇。
铁骨搭,伟鹘砂,性如獬豸口如鸦。仰见太阴剥食欲,挟匕上天刳妖蟆。
俯见海扬波,誓拔快剑水上断蝮蛇。才雄志大无位可施展,乃令行人走使匹马无停挝。
南藩大吏一月二十九日醉藩职,弗理莫敢辄玼瑕。
骨搭北上见官家,官家门南事,一一叩陛下,陈治忽谈忠邪。
天子为点首,百官尽惊呀,御史结舌惭辅车。有附和,无聱牙。
于乎骨搭者,古之汲直无以加,天子何不唤取归南衙。
下为百司司白简,上为天子持黄麻。
嬴政信横绝,恶极福有余。兰池盗空窘,投筑身转诛。
荆卿好匕首,引揕偏绝裾。惜哉博浪椎,又误伤副车。
匪独人力穷,神亦难铲除。英娥鼓怒飙,不能溺独夫。
转令湘山树,见赭千刑徒。此中有天意,掩卷徒长吁。
紫箫吹破黄州月。蔌蔌小梅花、飘香雪。寂莫花底风鬟,颜色如花命如叶。
千里涴兵尘、凌波袜。
心事鉴影鸾孤,筝弦雁绝。旧时雪堂人、今华发。断肠金缕新声,杯深不觉琉璃滑。
醉梦绕南云、花上蝶。
谅兹境之可怀。究川阜之奇势。水穷清以澈鉴。山邻天而无际。
乘初霁之新景。登北馆以悠瞩。对荆门之孤阜。傍鱼阳之秀岳。
乘夕阳而含咏。杖轻策以行游。袭秋兰之流芬。幕长猗之森修。
任缓步以升降。历丘墟而四周。智无涯而难恬。性有方而易适。
差一毫而遽乖。徒理存而事隔。故羁马思其华林。笼雉想其皋泽。
矧流客之归思。岂可忘于畴昔。
外湖歌折柳,里湖歌采莲。闻声不相及,意绪风中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