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咏史诗,就秦始皇筑万里长城事发表议论。前两句写筑城。第一句说长城高而广,城上屯扎着千军万马,铺陈城的高大稳固,守城的人众多,难以撼动。次句说筑城的目的,是为了抵御外部胡人的侵略,巩固自己的政权,以便于“一世而达万世”,永保帝业。三、四句突转,说秦始皇只知道危险来自外边,自以为有了长城,便可高枕无忧,却不知道体恤人民,结果酿成内乱,激起民变,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秦政权没多久就完结了。诗揭示的是这样一个历史规律:内政不修,对人民残酷压迫,是国家灭亡的主要原因,外部的侵扰倒是其次的。当时宋朝对人民的压榨也很厉害,百姓怨声载道,诗人在这里明是咏史,也是针对现实,对统治者发出警告。
咏史诗所咏如果是前人没咏过的史实,就应该述清事件的来龙去脉,直接发表议论;如果所咏是熟事,务必转换角度,翻出新意,切忌人云亦云。胡仲参这首诗所咏是秦以暴政失国,这个题目,前人已经作了许多论述,所以这首诗擒住修筑长城备胡这一点,肯定长城的高广及防御功能,然后生发开去,牵出对立面,说秦始皇刻意预防的地方倒没出什么问题,他没想到的地方反而成了导致亡国的关键。这样组织材料加以议论,便给人以思考,也给人以新鲜感。
胡仲参这首诗的构思布局,与唐章碣的《焚书坑》有些相同。章碣诗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说秦始皇提防书生,结果灭秦的人恰是不读书的人,与胡诗一样,都是从相反处做文章。元人陈孚有首《博浪沙》诗,是从正面做文章的,也很有趣味,诗云:“一击军中胆气豪,祖龙社稷已动摇。如何十二金人外,犹有人间铁未销。”说秦始皇收尽民间铁,铸成十二金人,没想到仍然有大铁椎在,使他差点丧命。由此可见,诗材遍地皆是,只要细心挖掘,就能找到好的题目。
谢庭玉树,乍临风,摇曳,乌衣巷里。何处羊车还洛市,皎皎双瞳如水。
洗马清神,黄门隽格,少小能文史。玄亭问字,慨然逢故人子。
相对芳树高轩,青灯残夜浅,流萤娓娓。转盼河桥解缆去,搴尽江皋兰芷。
燕翼堪怜,凤毛有待,西水浮新芑。春阳努力,眼中吾且老矣。
花事浑如梦,韶光日暗驰。残霞烘远树,香雾匝新枝。
小院莺啼后,高楼帘卷时。将飞犹恋恋,欲落故迟迟。
新涨碧于染,浓阴绿渐滋。风吹依细草,雨急点芳池。
春色三分尽,秾华一夕衰。江南有孤客,绕树独吟诗。
石泉在樵东,烟霞在樵西。同家宇宙内,况复同藩篱。
若欲散沈郁,登高以眺遐。方子于斯时,不弃来烟霞。
若欲翕发散,入谷听潺湲。湛子于斯时,不厌过石泉。
春暮方发育,石泉颇幽独。万水与千山,烟霞堪寓目。
秋冬美朝暾,烟霞颇高寒。晞发与炙背,石泉宜借眠。
绕泉为盘阻,谁复争子所。伏虎与盘龙,呵禁乎不可。
诸子游大科,亦须从大路。有或非吾徒,攻之以石鼓。
鹤林四月路,佳景集芳辰。花落石桥水,鸟啼山树春。
吟归山似画,醉卧草如茵。衲子清游处,何妨问病人。
碧树阴秾曲沼滨,赏心何处乐游频。东吴景物兰亭晚,西洛烟光梓泽春。
香散落梅忘怨笛,绿铺幽草妒芳茵。风云流散苦无定,且学阳池倒载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