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升尚书并示新诗愈富而愈工不胜叹服顾见戏之语不置而自处太谦谨和答以重致解嘲之意

庆吊从来不下堂,漫劳善颂费雕章。自嗤梦已空花散,更看诗为寐语忙。

论每阔疏时所弃,才称美秀上难忘。我宜屏迹君当起,出处相违恐两伤。

(1083—1142)高密人,徙居潍州北海,字叔厚,一字处厚。徽宗政和八年进士。自幼聪颖,十岁能为邑人作墓铭。调淄县主簿,为太学正,迁博士,摄给事中。高宗南渡,授中书舍人,知漳、明州。累除翰林学士。所撰诏命数百,文简意明。以宝文阁直学士知绍兴府,适金人入侵,督缮城郭,厉甲兵,用心劳苦。后退居台州。平生廉俭寡欲,潜心辞章,洞晓音律。有《北海集》。
  猜你喜欢
五字诗成卷,清新韵具偕。不同狂客醉,自伴律僧斋。
春别和花树,秋辞带月淮。却归登第日,名近榜头排。
云庄风榭对东西,清暑光阴近竹迷。
一斗正缘诗兴尽,两眉休为客愁低。
披开豹雾寻陈迹,扫尽蛛尘看旧题。
健往莫愁骑马滑,阑珊梅雨不成泥。
年来惯行役,楚尾又吴头。餐霞吸露,何事佳处辄迟留。云听渔舟夜唱,花落牧童横笛,占尽五湖秋。胡床兴不浅,人在庾公楼。绣帘卷,曲阑暝,翠鬟愁。森罗万象,与渠诗里一时收。天设四桥风月,地会三州山水,邀我伴沙鸥。明朝起归梦,一枕过苹洲。
雨过山村绿满陂,红芳渐少翠阴低。
春风吹草依然碧,潮水浮花却自西。

卒岁闲门有雀罗,流年徂谢意如何?看花伴侣青春少,种菜英雄白首多。

佩剑定须悬旧陇,明珠只合换新歌。剧怜渭水垂纶叟,未应非熊鬓已皤。

南州翡翠鸟,雄来太液池。得鱼不肯食,衔著待其雌。

驱车上河梁,顾瞻旧乡国。仓卒骨肉亲,彷徨动颜色。

子亦竟以南,予亦竟以北。本是徨龙居,胡为乖羽翼。

送子从此归,涕下不能食。子其从远猷,慰我长相忆。

曲曲屏山翠幕垂。啼禽不拣浅深枝。逗人斜转竹林西。

绿玉竿柔愁露浥,翠烟叶密耐风欺。溪光一半染玻瓈。

次第新烟欲试茶,铮铮飞霰响檐牙。
惜春苦欲春长在,且得轻寒约住花。

半年洄溯越江滨,每愧羊裘老富春。归隐尚能联比长,出游复肯祭行神。

枯肠近饱尚爻梦,宿齿宜肩四豆人。能顾寒斋共芳茗,蠹编时为拂蛛尘。

秋来尝苦雨,九日喜新晴。佳色看丛菊,香醪泛落英。

衣冠成胜会,弦管动新声。圣世文风盛,金天灏气清。

锦屏重护影,玉篆细标名。繁露沾来重,清霜著处轻。

绕篱浓复淡,倚槛直还横。异品供人玩,群葩照眼明。

举杯添逸兴,把笔助吟情。酒许留连饮,诗容次第成。

楚骚曾入咏,彭泽久寻盟。桃李争春艳,松篁晚自荣。

秋容三径淡,雄辩四筵惊。且折簪华发,宁辞罄玉罂。

不须烹白石,焉用煮黄精。中国多麟凤,边疆罢甲兵。

老来辞紫绶,醉后恋银筝。云锦机中出,龙蛇笔下生。

九重同覆载,四海贺升平。共喜游藩邸,何妨隐斗城。

身须妨酒困,心恐为诗怦。上苑风烟隔,南阳月旦评。

长诗惭我续,好景许谁争。纳海乌先堕,栖林鸟不鸣。

出门归去晚,谯鼓振初更。

石转交流水,山浮欲动云。名园郑谷迥,绝境辋川分。

老树龙初化,仙人鹤不群。已临吴道子,不数李将军。

元龙意气昔何如,荏苒光阴付子虚。政绩不登循吏传,文章岂有茂陵书。

死犹腐草萤光点,生比寒花蝶梦苏。壮不如人今老矣,片帆东去啖鲥鱼。

老入欢娱地,谁能让少年。
向来辞急盏,今夕趁繁弦。
坐密宫商切,情忘笑语颠。
酒酣佯潦倒,双倚侍儿肩。¤

寂寂虫吟砌,策策叶鸣枝。房栊凄以静,下帘还掩扉。

镫火出檐隙,宿鸟忽惊飞。人物胡相扰,灭烛息光辉。

寒雨滴长夜,凄风入轻帷。忧戚相倚伏,衰疾自追随。

居室各千里,含愁将诉谁。薄祜由天赋,多艰岂人为。

何用得所遣,委命复奚疑。

将军真好士,识半面、足吾生。况西自岷峨,北来吾赵,并辔论情。相牵挽,归故里,有门前稚子候渊明。对酒欢酣四坐,挑灯话到三更。高歌伐木鸟嘤嘤。怀抱向君倾。任客路光阴,欲停归骑,更尽飞觥。人间世逢与别,似浮云聚散月亏盈。但使金躯健在,白头会得寻盟。

文章位业冠通寰,桃李盈门捷径攀。身伺安危为进退,心凭好恶别贤奸。

片言险败中兴局,夹辅惭居上相班。张禹孔光同列传,羞将著作说名山。

唐蒙论巴蜀,通道至卭僰。
列郡徼西南,夷居半岩壁。

孤镫照虚馆,静夜似僧房。煮雪验寒味,爇兰闻火香。

明明空理见,历历苦缘长。意识何由灭,檀心聊自强。

  甚矣,造物之才也!同一自高而下之水,而浙西三瀑三异,卒无复笔。

  壬寅岁 ,余游天台石梁,四面崒者厜嶬,重者甗隒,皆环粱遮迣。梁长二丈,宽三尺许,若鳌脊跨山腰,其下嵌空。水来自华顶 ,平叠四层,至此会合,如万马结队,穿梁狂奔。凡水被石挠必怒,怒必叫号。以崩落千尺之势,为群磥砢所挡扌必,自然拗怒郁勃,喧声雷震,人相对不闻言语。余坐石梁,恍若身骑瀑布上。走山脚仰观,则飞沫溅顶,目光炫乱,坐立俱不能牢,疑此身将与水俱去矣。瀑上寺曰上方广,下寺曰下方广。以爱瀑故,遂两宿焉。

  后十日,至雁宕之大龙湫。未到三里外,一匹练从天下,恰无声响。及前谛视,则二十丈以上是瀑,二十丈以下非瀑也,尽化为烟,为雾,为轻绡,为玉尘,为珠屑,为琉璃丝,为杨白花。既坠矣,又似上升;既疏矣,又似密织。风来摇之,飘散无着;日光照之,五色昳丽。或远立而濡其首,或逼视而衣无沾。其故由于落处太高,崖腹中洼,绝无凭藉,不得不随风作幻;又少所抵触,不能助威扬声,较石梁绝不相似。大抵石梁武,龙湫文;石梁喧,龙漱静;石梁急,龙揪缓;石梁冲荡无前,龙湫如往而复:此其所以异也。初观石梁时,以为瀑状不过尔尔,龙湫可以不到。及至此,而后知耳目所未及者,不可以臆测也。

  后半月,过青田之石门洞,疑造物虽巧,不能再作狡狯矣。乃其瀑在石洞中,如巨蚌张口,可吞数百人。受瀑处池宽亩余,深百丈,疑蚊龙欲起,激荡之声,如考钟鼓于瓮内。此又石梁、龙湫所无也。

  昔人有言曰:“读《易》者如无《诗》,读《诗》者如无《书》,读《诗》《易》《书》者如无《礼记》《春秋》。”余观于浙西之三瀑也信。

  微信小程序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