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吊从来不下堂,漫劳善颂费雕章。自嗤梦已空花散,更看诗为寐语忙。
论每阔疏时所弃,才称美秀上难忘。我宜屏迹君当起,出处相违恐两伤。
驱车上河梁,顾瞻旧乡国。仓卒骨肉亲,彷徨动颜色。
子亦竟以南,予亦竟以北。本是徨龙居,胡为乖羽翼。
送子从此归,涕下不能食。子其从远猷,慰我长相忆。
半年洄溯越江滨,每愧羊裘老富春。归隐尚能联比长,出游复肯祭行神。
枯肠近饱尚爻梦,宿齿宜肩四豆人。能顾寒斋共芳茗,蠹编时为拂蛛尘。
秋来尝苦雨,九日喜新晴。佳色看丛菊,香醪泛落英。
衣冠成胜会,弦管动新声。圣世文风盛,金天灏气清。
锦屏重护影,玉篆细标名。繁露沾来重,清霜著处轻。
绕篱浓复淡,倚槛直还横。异品供人玩,群葩照眼明。
举杯添逸兴,把笔助吟情。酒许留连饮,诗容次第成。
楚骚曾入咏,彭泽久寻盟。桃李争春艳,松篁晚自荣。
秋容三径淡,雄辩四筵惊。且折簪华发,宁辞罄玉罂。
不须烹白石,焉用煮黄精。中国多麟凤,边疆罢甲兵。
老来辞紫绶,醉后恋银筝。云锦机中出,龙蛇笔下生。
九重同覆载,四海贺升平。共喜游藩邸,何妨隐斗城。
身须妨酒困,心恐为诗怦。上苑风烟隔,南阳月旦评。
长诗惭我续,好景许谁争。纳海乌先堕,栖林鸟不鸣。
出门归去晚,谯鼓振初更。
寂寂虫吟砌,策策叶鸣枝。房栊凄以静,下帘还掩扉。
镫火出檐隙,宿鸟忽惊飞。人物胡相扰,灭烛息光辉。
寒雨滴长夜,凄风入轻帷。忧戚相倚伏,衰疾自追随。
居室各千里,含愁将诉谁。薄祜由天赋,多艰岂人为。
何用得所遣,委命复奚疑。
甚矣,造物之才也!同一自高而下之水,而浙西三瀑三异,卒无复笔。
壬寅岁 ,余游天台石梁,四面崒者厜嶬,重者甗隒,皆环粱遮迣。梁长二丈,宽三尺许,若鳌脊跨山腰,其下嵌空。水来自华顶 ,平叠四层,至此会合,如万马结队,穿梁狂奔。凡水被石挠必怒,怒必叫号。以崩落千尺之势,为群磥砢所挡扌必,自然拗怒郁勃,喧声雷震,人相对不闻言语。余坐石梁,恍若身骑瀑布上。走山脚仰观,则飞沫溅顶,目光炫乱,坐立俱不能牢,疑此身将与水俱去矣。瀑上寺曰上方广,下寺曰下方广。以爱瀑故,遂两宿焉。
后十日,至雁宕之大龙湫。未到三里外,一匹练从天下,恰无声响。及前谛视,则二十丈以上是瀑,二十丈以下非瀑也,尽化为烟,为雾,为轻绡,为玉尘,为珠屑,为琉璃丝,为杨白花。既坠矣,又似上升;既疏矣,又似密织。风来摇之,飘散无着;日光照之,五色昳丽。或远立而濡其首,或逼视而衣无沾。其故由于落处太高,崖腹中洼,绝无凭藉,不得不随风作幻;又少所抵触,不能助威扬声,较石梁绝不相似。大抵石梁武,龙湫文;石梁喧,龙漱静;石梁急,龙揪缓;石梁冲荡无前,龙湫如往而复:此其所以异也。初观石梁时,以为瀑状不过尔尔,龙湫可以不到。及至此,而后知耳目所未及者,不可以臆测也。
后半月,过青田之石门洞,疑造物虽巧,不能再作狡狯矣。乃其瀑在石洞中,如巨蚌张口,可吞数百人。受瀑处池宽亩余,深百丈,疑蚊龙欲起,激荡之声,如考钟鼓于瓮内。此又石梁、龙湫所无也。
昔人有言曰:“读《易》者如无《诗》,读《诗》者如无《书》,读《诗》《易》《书》者如无《礼记》《春秋》。”余观于浙西之三瀑也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