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庐陵欧阳修序。
道傍飞涧玉淙淙,下马寻源到上方。怒沫洒空经雨急,洑流何处出云长。
有时激石闻琴筑,便欲沿洄汎羽觞。还约夜凉明月上,五花阁下听沧浪。
五年京邸重相聚。未握手,犹萦注。夜阑剪烛话行藏,别久翻无头绪。
乡愁旅恨,游踪宦迹,事事增悽楚。
郊祁科第誇同谱。奈中外,殊遭遇。清高毕竟是词曹,太息风尘艰阻。
何时摆脱,坡吟颍和,永听联床雨。
峥嵘起孤根,四面迥无隣。云是文溪筑,当作李公墩。
屹立彼中流,以墩肖于人。废兴无定主,此事亦迷沦。
万物理固然,自馀何纷纷。瞻像绕三匝,感慨复何言。
藤萝附高木,得意干青云。惟有夕阳鸦,江水自冬春。
离别始十日,已若十岁长。行行见新月,泪下不成行。
念我一身出,万里使临湟。王命不得辞,上马犹慨慷。
一日不见君,中怀始徊徨。我行朔方道,风沙杂冰霜。
朱颜最先黧,绿发次第苍。腰带减旧围,衣巾散馀香。
邮亭苦夜永,灯火寒无光。独歌使谁和,孤吟讵成章。
辗转不得寐,感极还自伤。思君知何如,百语不一详。
胡雁方南飞,玉音未可望。愿君爱玉体,日看庭树芳。
欲知归期蚤,东风弄浮阳。
尽室遁江村,乍归未识路。却问路旁人,为指门前树。
痴儿各长成,有弟亦同住。病妻久卧床,淹淹迫岁暮。
独客苦思乡,还乡如客寓。二亲掩重泉,凄清感霜露。
回首望禾江,旧庐杳无处。信宿不遑安,又复出门去。
孰云小雅废,重忆大风歌。竹虎新符出,参貂旧贡多。
苦苛秦父老,有截汉山河。之子龙江水,殷勤盾墨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