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照大师 (公元约747-821)唐代高僧,中国佛教净土宗第四代祖师。 法照大师的俗世事迹,史料中不见记载。按照大师于唐代永泰年中(765年)既已在南岳衡山三祖承远大师处习净土教的时间来推算,他在少年时期即已出家为僧。初因仰慕远公之芳踪,由东吴到庐山东林,结净土道场,专修念佛三昧,一日入定往极乐世界,见有著垢弊衣而侍于佛侧者,得佛明示,知乃衡山承远也。因是径往湖南,入山求之,觅得师于岩谷间,于是师从教,在弥陀台般舟道场,专修净业。当时衡山念佛道场,在南方颇有名声,来山从学受教者数以万计。代宗皇帝赐承远大师所住持的寺庙为般舟道场。
门似柴桑画亦关,歘惊阊阖堕人寰。郊原那异熬波海,垄阜浑疑聚米山。
望远恨无楼百尺,逃寒阻共屋三间。阿兄诗句清奇甚,格律都高汉以还。
欲比飞花态更轻。低徊红颊背银屏。半娇斜倚似含情。
嗔带澹霞笼白雪,语偷新燕怯黄莺。不胜力弱懒调筝。
明月清风转柁楼,武昌樊口直黄州。天公不借苏仙便,两赋那成赤壁游。
山僧入城市,归路晚沈沈。雨湿缁衣重,灯明黑树深。
泥途信行脚,粥鼓急归心。应到松窗下,新诗剪烛吟。
罨画楼边菊未残,葛巾无恙布袍宽。盟要兰芷人俱健,气挟风霜梦独安。
白有性情涵宇宙,不将肝胆媚衣冠。遥知此夜怀荣意,惆怅应吟蜀道难。
纷纷世上筝琶耳,古乐亡来孰经理。囊中幸有孤桐枝,絙以朱丝差可喜。
猗兰自足继南薰,何用广陵传法指。有弦吾学陶公无,有心不与钟期死。
小斋柏子时一焚,便若置我山谷里。悠然直作羲皇人,月到窗前一泓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