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官厅新建寿乐堂

会稽四面是湖山,亭在湖山胜绝间。栏槛旋移芳草种,襟怀长伴白云閒。

乍登顿觉诗毫健,纵赏惟忧酒量悭。更是人生最荣处,綵云朝暮奉慈颜。

(1007—1078)和州历阳人,字立之。仁宗天圣进士。为益州签判。嘉祐初,黄河决于商胡,以权三司盐铁判官前往行视,采摭黄河事迹、古今利病,著《河防通义》,为治河者所宗。迁淮南转运副使,又撰《茶法要览》,请罢榷茶而行通商法。历户部判官、京西北路转运使、知沧州。神宗熙宁中,判都水监,出为江淮发运使,勤于职事。徙知杭、宣等州,后提举崇禧观。喜藏书,以所藏书目及所集《名山记》、《都水记》上神宗。又有《盐笑总类》、《香谱》、《锦谱》及文集等。
  猜你喜欢
北门西掖久妨贤,出入丹墀近八年。
且把一麾淮水上,敢思三接浴堂前。
将何政术称循吏,岂有文章号谪仙。
除却清贫入诗咏,山城坐客冷无氈。
淡妆不扫蛾眉,为谁伫立羞明镜。真妃解语,西施净洗,娉婷顾影。薄露初匀,纤尘不语,移根玉井。想飘然一叶,飕飕短发,中流卧、浮烟艇。可惜瑶台路迥。抱凄凉、月中难认。相逢还是,冰壶浴罢,牙床酒醒。步袜空留,舞裳微褪,粉残香冷。望海山依约,时时梦想,素波千顷。
东邻美女实名倡,绝代容华无比方。浓纤得中非短长,
红素天生谁饰妆。桂楼椒阁木兰堂,绣户雕轩文杏梁。
屈曲屏风绕象床,萎蕤翠帐缀香囊。玉台龙镜洞彻光,
金炉沉烟酷烈芳。遥闻行佩音锵锵,含娇欲笑出洞房。
二八三五闺心切,褰帘卷幔迎春节。清歌始发词怨咽,
鸣琴一弄心断绝。借问哀怨何所为,盛年情多心自悲。
须臾破颜倏敛态,一悲一喜并相宜。何能见此不注心,
惜无媒氏为传音。可怜盈盈直千金,谁家君子为藁砧。

风檐雪屋澹无情,巧作寒窗静夜声。倦枕觉来听不断,相看浑欲不胜清。

玉酒醺人底易醒,月低梅影恰三更。只嫌老眼清无睡,不道松声听到明。

焦山寺里随僧粥,枯木堂中看古文。三客两亡馀有仆,百年几尽忽逢君。

桉铭欣得闻京兆,载酒常当同子云。却使卧游生远想,海门东眺碧天分。

日转花阴傍户,雨余山色沿堤。
一双蝴蝶对舞,几个莺儿乱啼。

际晓闻君已出城,晚来消息未分明。尊开漫自誇清酒,诗到真如食太羹。

雪土细穿春草绿,雨帘高捲暮云平。虚堂烛火棋枰在,可惜无人坐五更。

莫作寻常一尉看,斯人能大所居官。
才高不数麒麟楦,气盛曾排虎豹关。
初筮事人须以直,有心及特莫辞难。
此行有一为君贺,刺史贤如元次山。

千寻古木巳无柯,万丈深渊不起波。此日胜游他日记,落花时节到中峨。

翠嵓回抱郁苍官,绝境轩横杳霭间。老矣瑞峰应健在,护持长伴八龙间。

君行路非一,君心千百岐。檐前垂蟢子,空费腹中丝。

楚地劳行役,秦城罢鼓鼙。舟移洞庭岸,路出武陵谿.


江月随人影,山花趁马蹄。离魂将别梦,先已到关西。

诸公耿耿抱精忠,炎运将灰日不东。北戍躐陵群盗衄,西陲震荡列城空。

香凝燕寝荣何在,鼎沸鱼游计已穷。玉石俱焚天亦泣,千年谁为忆高风。

旋折初惊大壑雷,凌空复上剧崔嵬。白云无际疑天尽,翠巘何年倚剑开?

一路水从汾曲合,千层山抱雁门回。中原地势经西折,眺览重增庾信哀。

寝庙徒悲剑与冠,翠华龙驭杳漫漫。原分山势入空塞,
地匝松阴出晚寒。上界鼎成云缥缈,西陵舞罢泪阑干。
那堪独立斜阳里,碧落秋光烟树残。
古台曾说少年游,弹指惊嗟岁月流。
山似三神浮碧海,城如一虎卧崇丘。
凤凰去后遗陈迹,白鹭来叶认旧洲。
但得风寒无罅隙,江河举目不须愁。

十里晴湖光接天,一竿渔钓任蹁跹。得鱼沽酒维舟晚,醉卧青山绿树边。

暮雪惊飞紫塞笳,春风辞却瘴江花。淋漓翰墨经寒雨,错落珠玑绚彩霞。

哀似仓书啼鬼魅,阵横张草走龙蛇。晚来明月江汀集,小篆犹看印浅沙。

  熙宁四年十一月,高邮孙莘老自广德移守吴兴。其明年二月,作墨妙亭于府第之北,逍遥堂之东,取凡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

  吴兴自东晋为善地,号为山水清远。其民足于鱼稻蒲莲之利,寡求而不争。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至焉。故凡郡守者,率以风流啸咏投壶饮酒为事。自莘老之至,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登,湖人大饥,将相率亡去。莘老大振廪劝分,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富有余者,皆争出谷以佐官,所活至不可胜计。当是时,朝廷方更化立法,使者旁午,以为莘老当日夜治文书,赴期会,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而莘老益喜宾客,赋诗饮酒为乐,又以其余暇,网罗遗逸,得前人赋咏数百篇,以为《吴兴新集》,其刻画尚存而僵仆断缺于荒陂野草之间者,又皆集于此亭。是岁十二月,余以事至湖,周览叹息,而莘老求文为记。

  或以谓余,凡有物必归于尽,而恃形以为固者,尤不可长,虽金石之坚,俄而变坏,至于功名文章,其传世垂后,乃为差久;今乃以此托于彼,是久存者反求助于速坏。此即昔人之惑,而莘老又将深檐大屋以锢留之,推是意也,其无乃几于不知命也夫。余以为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物之有成必有坏,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而国之有兴必有亡也。虽知其然,而君子之养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其治国也,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不可奈何而后已。此之谓知命。是亭之作否,无可争者,而其理则不可不辨。故具载其说,而列其名物于左云。

  微信小程序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