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裴侍御归上都

楚地劳行役,秦城罢鼓鼙。舟移洞庭岸,路出武陵谿.


江月随人影,山花趁马蹄。离魂将别梦,先已到关西。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奔走在楚国的土地上,历尽辛苦。此去长安,风烟已静,军鼓将不再响起。

小船缓缓移向洞庭岸,行人离开了武陵溪。

江面上空的月亮一直伴随在你的身边,烂漫的山花正趋附着你哒哒的马蹄声。

可游子的思归之心,却早已越过千山万水,飞向了长安。

注释

裴侍御:名不详。侍御,唐代称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为侍御。

上都: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年)建东、南、西、北四陪都,称首都长安为上都。

楚地:古楚国所辖之地,泛指江夏一带。

行役:旧时因服兵役、劳役或公务而出外跋涉都叫行役。

秦城:指长安。

鼓鼙(pí):古代军中常用的乐器,指大鼓和小鼓。后亦泛指战争

洞庭:洞庭湖。

武陵溪:就是陶渊明《桃花源记》写的武陵源,在今天的湖南常德境内,此泛指湖南乡间。

江月:江面上空的月亮。

趁:趋附。

离魂:指游子的思绪,漂泊思归之心。

将:是带领、携带的意思。

别梦:离别后思念之梦。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的地区,这里借指长安。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送人归京之作。首联强调了天下太平;颔联、颈联写裴侍御一路顺畅、景色优美;尾联则表达了作者的“恋阙”之情。这首五言律诗前三联对仗,对仗均属工稳,特别是诗中的专用地名“楚地”对“秦城”,“洞庭”对“武陵”,颇见巧思,无荆楚之地的游历,难出此语。

首联中潭州属古楚地,故言及之。首联对句中的“秦城”,为秦长城,这里泛指长城。首联对句是指安史之乱已经平定。这一联是说,在唐代宗宝应二年(763年)安史之乱平定后,裴侍御来潭州公干,现在又要回去了。首联强调了天下太平,所以才有了颔联、颈联的一路顺畅、景色优美的画面。

  颔联写裴侍御一路所经之地。洞庭湖和武陵溪都是潭州到长安的必经之地。一写水路,一写陆路,颇为周到。从潭州到长安,地名很多,作者选择这两个地名,是因为两地风景秀丽,为历代文人向往的地方。动词“移”和“出”,信手拈来,毫不费力,亦暗示着裴侍御行程的轻快。

  颈联“江月随人影,山花趁马蹄”是后人传诵的名句。这两句之所以招人喜爱是因前后照应。“江月随人影”照应颔联出句的“舟移”,“山花趁马蹄”照应颔联对句的“路出”。二是对仗工稳。后世诗人总结的名词小类相对,即为工对,这里“江月”对“山花”,是偏正词组地理类相对,“人影”对“马蹄”,是偏正词组动物中的形体相对。三是炼字独特。两个动词“随”和“趁”,特别传神。“随”是跟从,表现洞庭湖水的流动;“趁”是追逐,表现武陵溪路上山花在风中摇曳。四是逆向思维,也就是把“江月”和“山花”拟人化。一般诗人会写成“人影随江月,马蹄趁山花”,如果不计较平仄,不计较韵脚,这两句诗也还是看得过去的。但是张谓将主语和宾语换了个位置,就显得空灵鲜活,不同常态了。五是在字面之外,读者体会出送人者和被送者的愉快心情。

  尾联所表达的是作者和裴侍御的“恋阙”之情,将送行化实为虚,给读者留下一片想象的空间。

  宋代的梅尧臣说:“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读邵不疑学士诗卷》)这首诗用语平淡,却诗味很浓。“平”不能平得没劲,“淡”不能淡得没味儿。这种绚丽之后的平淡是极其不容易的。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张谓在大历(公元766年—779年)年间,曾为潭州(今长沙)刺史,此诗当作于潭州。

张谓(生卒年不详), 字正言,河内(今河南沁阳市)人,唐朝诗人,《早梅》的作者,排行十四,唐代。生平散见《唐诗纪事》卷二五、《唐才子传》卷四。其诗辞精意深,讲究格律,诗风清正,多饮宴送别之作。代表作有《早梅》《邵陵作》《送裴侍御归上都》等,其中以《早梅》为最著名,《唐诗三百首》各选本多有辑录。“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疑白梅作雪,写得很有新意,趣味盎然。诗一卷。
  猜你喜欢
载酒之东郊,东郊草新绿。
一雨生江波,洲渚失其足。
青春岂不惜,行乐非所欲。
采芝复采芝,终朝不盈掬。
大风从何来,奇响振空谷。
我马何玄黄,息我西山麓。

摇曳身随百丈牵,短檠孤照病无眠。去家已过三千里,堕地今将二十年。

事有难言天似海,魂应尽化月如烟。调糜量水人谁在,况值倾囊无一钱。

曾看梳头傍玉台,后堂春晓曲屏开。
重寻未省乘鸾去,只道羞郎不出来。

青神县前江水湾,白云遮断峨眉山。平生骂佛得奇报,僮仆惊疑无好颜。

我到人间无不可,肯随老媪谈因果。酒坛乍破一船香,后祭江神先祭我。

醉后聊倾一杯酒,为问普贤犹在否。我今未死普贤死,眼底请看谁不朽。

世人结队朝峨眉,一步一拜头頍頍。峨眉见我独逃避,毕竟我奇山未奇。

丹棱彭君古豪杰,对子常笑峨眉劣。曾向华严顶上来,尺山寸水皆能说。

始知古人多妄语,偶然托兴非心许。君不见宋玉《高唐赋》最工,巫山可有行云女。

十年在羁旅,未尝忧别离。
如何与君辞,怆如失群麋。
君才非我俦,语默皆可师。
温温霜天裘,细细当暑絺。
不劳绮绣文,自然适时宜。
嗟我百无补,不异面有眉。
既乏视听功,宁免耳目嗤。
君行值重午,高花发榴葵。
荆人击鼍鼓,舟楫挟两旗。
当时怀沙心,后世为水嬉。
作歌赠君别,秋风以为期。

齑盐虽不饱,心与古人期。口体非吾养,纷华任尔为。

经明逢地芥,颖脱看囊锥。两骥皆宛种,天衢好并驰。

野黍离离陇日悬,故山行处转凄然。燕关楚泽三千里,春露秋霜十四年。

柳子敢忘丘墓想,王生真废蓼峨篇。清川锦树俱愁思,赐断孤村急暮蝉。

芝似蒿莱玉似沙,更多麟趾与驺牙。云横秦塞妨归雁,风过荆州带落花。

游似赤松人已绝,隐如玄豹事何赊。秦宫女子今何在,好问当时秦汉家。

耿耿双瞳,游于面间。瞩人则易,瞩己则难。勿谓无非,无非非至。

勿谓无知,人将瞩尔。己非毋匿,人非毋刻。躬厚薄责,大人之特。

突如其来,突如其已。念生无根,与物为至。纷纭不辍,毋用遏绝。

知幻即离,空明如月。

自捲新图寄长公,幽篁古木两三丛。燕城六月尘如海,得似南窗卧竹风。

长忆乔仙去不回,师雄幽恨几时开。罗浮睡冷梅花月,夜夜佳人入梦来。

明年五十二,太岁在壬子。尝闻星家言,吾年止于此。

人生如朝露,早晞亦常理。儿女各长成,向平愿粗已。

先为同牢人,入穴驱蝼蚁。奉匜侍舅姑,次媳具甘旨。

长男赍志殁,恨不如汪锜。小姑最同心,情话石投水。

我生即鲜民,望云陟岵屺。先陇亦非遥,归宁无百里。

重泉聚骨肉,乐事从兹始。其言若不雠,幸存亦可喜。

馀生皆傥来,此身即敝屣。春草满阶除,春花艳红紫。

夏木择榆槐。秋圃莳菊杞。冬雪掩关坐,万树梅花里。

眼前有生意,一一出琴指。偕老歌负戴,归来乐耘耔。

鸡鹜足稻粱,儿孙抱经史。行乐贵及时,上寿百年耳。

贤愚总一丘,知命静以侯。

草木虫鱼部,披寻自古无。飞沉天产异,生植土风殊。

物色随心匠,形容记绘图。虚亭玩真意,浩思满江湖。

蹙损远山眉。幽怨谁知。罗衾滴尽泪胭脂。夜过春寒愁未起,门外鸦啼。

惆怅阻佳期。人在天涯。东风频动小桃枝。正是销魂时候也,撩乱花飞。

一从螳臂误当轮,赢得罗浮几度春。何事平分罗色好,却怜惜别月华新。

天涯一叶堪摇落,匣里双龙肯任尘。拚有半腔副知己,不须功业远图麟。

船樯相望荆江中,岸芦汀树烟濛濛。
路间堤缺水如箭,未知何日生南风。

薄寒阵阵雨丝斜,寂寞江头红蓼花。可奈风光秋欲老,剧怜生计醉为家。

小楼独遣愁千斛,远梦时怀水一涯。倘忆东篱元亮酒,相逢应共看新葩。

拨草瞻风寻剑客,桃花一见便忻然。
直饶真到不疑地,放下更参三十年。
云压檐花得,溪禽湿不飞。
烟林生暝色,雨砌上苔衣。
暮鼓深村急,疏钟远寺微。
吟窗得新句,写向锦囊归。

藐兹得失事,默契竟谁与。拍案唯心赏,微弹肯面誉。

人天非两种,手眼应相如。狗监前身是,能无诵子虚。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