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根有地一弓许,人言可种数十竹。翁来只作三年留,仅比浮屠桑下宿。
竹成须待五六年,我已归乡卜新筑。园夫笑谓主人言,不如锄苗种罂粟。
二月春风上翠茎,三月轻红照深绿。嫣花落尽罂不空,碎粒圆时粟初熟。
乳膏自入崖蜜甜,满贮醍醐饮僧粥。与其种竹供后人,孰若栽花资老腹。
人间作计真眼前,万事皆尔真可怜。十年种木尚不肯,百年种德知何缘。
倚锄自顾颇羞涩,病眼对花空惘然。
弁阳片石出塘栖,馀墨犹然积水湄。
一半已书亡宋事,更留一半写今时。
剩水残山字句饶,剡源仁近共推敲。
砚中斑驳遗民泪,井底千年恨未销。
遥望金陵几大臣,圣朝先后各经纶。江南地得依龙虎,海内天教网凤麟。
云白石头朝寄意,月明扬子夜驰神。老狂自信怀冲澹,驿使相逢问隐沦。
树色三山吴苑路,雨声万里汉家春。群公北向嗟疏懒,肯学文园卖赋人。
买陂塘旋栽杨柳,佳人屡辍斋务。扁舟荡漾亭深处,堪避片云疏雨。
明月渚。有仙子凌波,解佩留芳屿。园丁亦语。道四美俱全,二难巧遇,杯酒易成趣。
升平相,元与旌阳同许。水云身世希吕。归来却觅玄真子,不和岳阳楼句。
斟佳醑。怅瑶瑟朱弦,遗曲谁能谱。谈今援古。听无底书囊,有源诗派,何必种芝圃。
不出空山复几年,衲衣草座独安禅。别峰行道诸天上,善月翻经古佛前。
兵后佳期何日共,春来妙句有人传。三生彷佛当相识,目送孤鸿落照边。
公讳愈,字退之,昌黎人。生三岁,父殁,养于兄会舍。及长读书,能记他生之所习,年二十五,上进士第。
元和十二年秋,以兵老久屯,贼未灭,上命裴丞相为淮西节度使,以招讨之。丞相请公以行,为行军司马,从丞相居于郾城。公知蔡州精卒悉聚界上,以拒官军,守城者率老弱,且不过千人,亟白丞相,请以兵三千人间道以入,必擒吴元济。丞相未及行,而李愬自唐州文城垒提其卒以夜入蔡州,果得元济。蔡州既平,布衣柏耆以计谒公,公与语,奇之。遂白丞相曰:“淮西灭,王承宗胆破,可不劳用众,宜使辩士奉相公书,明祸福以招之,彼必服。”丞相然之。公令柏耆口占为丞相书,明祸福,使柏耆袖之以至镇州。承宗果大恐,上表请割德、棣二州以献。丞相归京师,公迁刑部侍郎。
岁馀,佛骨自凤翔至,传京师诸寺,时百姓有烧指与顶以祈福者。公奏疏言:“自伏羲至周文、武时,皆未有佛,而年多至百岁,有过之者。自佛法入中国,帝王事之,寿不能长。梁武帝事之最谨,而国大乱。请烧弃佛骨。”疏入,贬潮州刺史。移袁州刺史,百姓以男女为人隶者,公皆计佣以偿其直而出归之。入迁国子祭酒。有直讲能说《礼》而陋于容,学官多豪族子,摈之不得共食。公命吏曰:“召直讲来,与祭酒共食。”学官由此不敢贱直讲。奏儒生为学官,日使会讲。生徒奔走听闻,皆相喜曰:“韩公来为祭酒,国子监不寂寞矣。”
公气厚性通,论议多大体;与人交,始终不易。凡嫁内外及交友之女无主者十人。幼养于嫂郑氏,及嫂殁,为之服期以报之。深于文章,每以为自扬雄之后,作者不出,其所为文未尝效前人之言,而固与之并。自贞元末,以至于兹,后进之士,其有志于古文者,莫不视公以为法。
赤脚蓬头,蓑衣箬笠,随处安然。守无角牛儿,不离左右。
同行同住,同坐同眠。常在家山,匀调水草,拗性之时着一鞭。
牧回处,看辽天鼻孔,软索低牵。
闲来渴饮灵泉。把短笛横吹下岭前。喜牛儿安静,清风凉彻,放开心地,万事由天。
彼此相忘,形神俱妙,花满前村水满川。真消息,有世人问我,起手擎拳。
细雨催春。兰桨顺流,回避残年风雪。十五尽头,避约还期,圆梦胜于圆月。
鸳瓦油衣,从前意、如今都歇。佳节。只粥嫩糕甜,酒温香热。
多少离合悲欢,算年去年来,大家休说。谁是倦游,那有闲情,朝朝替人伤别。
若望归舟,乱山里、片帆明灭。山缺。刚见绮窗梅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