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写观看祈雨的感慨。通过大旱之日两种不同生活场面、不同思想感情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水浒传》中“赤日炎炎似火烧”那首著名的民歌与此诗在主题、手法上都十分接近,但二者也有所不同。民歌的语言明快泼辣,对比的方式较为直截了当;而此诗语言含蓄曲折,对比的手法比较委婉。
首句先写旱情,这是祈雨的原因。《水浒》民歌写的是夏旱,所以是“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此诗则紧紧抓住春旱特点。“桑条无叶”是写春旱毁了养蚕业,“土生烟”则写出春旱对农业的严重影响。因为庄稼枯死,便只能见“土”;树上无叶,只能见“条”。所以,这描写旱象的首句可谓形象、真切。“水庙”即龙王庙,是古时祈雨的场所。白居易就曾描写过求龙神降福的场面:“丰凶水旱与疾疫,乡里皆言龙所为。家家养豚漉清酒,朝祈暮赛依巫口。”(《黑潭龙》)所谓“赛”,即迎龙娱神的仪式,此诗第二句所写“箫管迎龙”正是这种赛神场面。在箫管鸣奏声中,人们表演各种娱神的节目,看去煞是热闹。但是,祈雨群众只是强颜欢笑,内心是焦急的。这里虽不明说“农夫心内如汤煮”,而意思已全有了。相对于民歌的明快,此诗表现出含蓄的特色。
诗的后两句忽然撇开,写另一种场面,似乎离题,然而与题目却有着内在的联系。如果说前两句是正写“观祈雨”的题面,则后两句可以说是观祈雨的感想。前后两种场面,形成一组对照。水庙前是无数小百姓,箫管追随,恭迎龙神;而少数“几处”豪家,同时也在品味管弦,欣赏歌舞。一方是惟恐不雨;一方却“犹恐春阴”。惟恐不雨者,是因生死攸关的生计问题;“犹恐春阴”者,则仅仅是怕丝竹受潮,声音哑咽而已。这样,一方是深重的殷忧与不幸,另一方却是荒嬉与闲愁。这样的对比,潜台词可以说是:世道竟然如此不平啊。这一点作者虽已说明却未说尽,仍给读者以广阔联想的空间。此诗对比手法不像“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那样一目了然。因而它的讽刺更为曲折委婉,也更耐人寻味。
从君几醉燕京酒,旧游花月回白首。相看零落眼中人,二子河梁重携手。
忆昨青山坐西署,于今此事成不朽。交态萧条尔自谙,浮名惨淡吾何有。
争道贤豪拥上林,华阳台馆尽黄金。长卿词赋徒壁立,曼倩佯狂合陆沉。
平生得意向知己,常将颜色当同心。北望诸陵一拊髀,悲风千里来寒阴。
春草如云覆四野,我行逶迟五其马。十载为郎愿已违,出门况复悠悠者。
汉臣犹未老冯唐,每饭岂忘钜鹿下。岁晚江湖梦独遥,秋深鸿雁书堪把。
洛阳城里卸吟鞍,几度侯门看牡丹。色借阿环娇上马,香分弄玉醉乘鸾。
铜驼月色人何在,金谷春归梦又残。惆怅旧游今寂寞,一枝浓艳共谁看。
漆雕未能信,阳甫免归居。理以逍遥得,材由濩落疏。
狭才轻势利,小隐幸林庐。藿食由来事,茅茨不愿馀。
南檐容曝日,侧径喜携锄。筋力吾如此,功名世有诸。
忆初干万乘,徒步谒公车。投射东堂策,归来北阙书。
先鸣烦指日,弱羽愧吹嘘。云雨非人力,泥涂亦诏除。
江湖轻乘雁,钟鼓陋鶢鶋。有道翻羞卷,迷津幸遂初。
幽栖谢车马,至乐狎樵渔。述作称狂简,谁能问起予。
脱俗经云壑,寻僧到竹房。林飙发虚籁,潭影落天光。
净观禅心寂,清斋道味长。南山寺相对,结屋好邻傍。
意气殊高百尺楼,如何未遂广寒游。局拳阆苑梯云手,感慨龙山落帽秋。
空抱壮怀篱下过,权将佳节醉中酬。可怜更有伤弓雁,折翅惊号芦荻洲。
燕山四月槐雨凉,酒徒击筑官道旁。骊驹欲鸣惨将发,为君慷慨歌大梁。
大梁昔当全盛日,裂土苴茅建宗室。魏殿旌旗斗北翻,汴宫花石城东密。
定王宪王皆好才,樊楼窈窕东堂开。诚斋旧帖龙文写,乐府新题凤管催。
黄河如带萦天阙,舞榭歌钟几时歇。兔苑宾朋白雪樽,鹍弦士女金梁月。
中原千里接神京,叔父勤王更勒铭。鸡犬愿随淮桂老,鱼龙忽厌蔡河平。
一朝风雨金堤决,杀气苍茫鼓声绝。龙章十叶赤帝孙,却并铜人水中没。
沧桑变易八九年,我来欲渡愁无船。宫阙崩颓半深泽,狐狸踉跳空荒烟。
偶逢遗老驱豚出,端礼门中招共入。银楼藻井荇带穿,玉殿螭头土花涩。
因言此殿西北隅,飞廉九仞凌清虚。浊河波浪埋不得,依稀绣栱临椒除。
我登兰雪轩,更倚端清阁。空梁夭矫堕盘龙,古柏阴森少调鹤。
下寻石洞风翛然,黄尘不到秋光先。云英既死梵灯灭,谁从此地求神仙?
呜呼此景当年识,近日传闻更萧瑟。华栋都输少府钱,碧甍尽入空王宅。
河山君到莫重论,艮岳吹台总不存。但得晴天看少室,短衣落日过夷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