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落叶,景物萧索。触景怀人,能不勾起往事的回忆!“思量着”,余味无限,耐人寻思。这首小词借景抒情,睹物思人。“画楼月影”,“落叶西风”,意境优美,情韵绵长。
这首词的作年、本事均无考。从词中所写的景物来看,当属悲秋怀旧之作。
首句“一叶落”被用作调名,可见在全词中地位之重要。《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原是,见微知著、以近论远之意。由此而来的“一叶知秋”的成语,则包含着人们对于时序变换的特殊敏感。李存勖是武夫,对哲理未必有兴趣,但对时序的变换是有感触的。透过珠帘,他看到一叶飘零,立即引起了严重的关注,以至要掀起珠帘,看看帘外的萧索景象。戎昱《宿桂州江亭》诗“露滴千家静,年流一叶催”,也许可以借来概括此句的第一层意思。一年的好光景即将逝去,怎能不感惜时光易逝呢?
不过,“一叶落”的意象在唐代的诗词中也时常与离情别绪联系在一起。韦应物《送榆次林明府》:“别思方萧索,新秋一叶飞。”韩翃妻柳氏《杨柳枝》词:“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都是显例。尤其是韦诗,此词的前三句可能是从它化出来的,“萧索”、“一叶”等词不象是偶然的巧合。因而有理由认为,李存勖由“一叶落”所引起的感怀,与离情别绪的关系更密切。尽管他意中的离人是谁,已无从考索,但从“此时景物正萧索”的感慨中,可以窥见他的心境是相当苍凉落寞的;又从“画楼月影寒,西风吹罗幕”两句,可以看出他确有所思。对月怀人,临风思远,原是人之常情。虽然史称李存勖“其心豁如也”,但置身于此境,也不能无动于衷。古乐府云:”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子夜秋歌》)相比较而言,“画楼”两句思致稍显深沉,而托物兴怀则同,因此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结末两句:“吹罗幕,往事思量着。”隐约点到了全词的主旨,而“往事”究竟指什么,则始终不肯说破。作者故意留下的这点模糊性,不仅有助于词境的浑成,而且还使全词增添了几分朦胧的美,读来愈觉悠然神远。难怪俞陛云激赏地说:“庄宗《一叶落》词,其佳处在结句,与《如梦令》同一机局、‘残月落花’句,寓情于景,用兴体也。‘往事思量’句,直抒己意,用赋体也。因悲秋而怀旧,情耶?怨耶?在‘思量’两字中索之。”(《唐词选释》)李存勖的词作大都写于作公子时期。其后用兵,“前后队伍皆以所撰词授之,使揭声而唱,谓之御制。至于入阵,不论胜负,马头才转,则众歌齐作。故凡所斗战,人忘其死,斯亦用军之一奇也。”(《五代史补》)应该说,像李存勖这样的词家,在词史上也数得上是“一奇”了。
依沙宿舸船,石濑月娟娟。风起春灯乱,江鸣夜雨悬。
晨钟云外湿,胜地石堂烟。柔橹轻鸥外,含悽觉汝贤。
项王怒、汉王畏,鸿门宴罢鸿沟溃;汉人喜、楚人恚,玉玦谋空玉斗碎。
重瞳、隆准两英雄,天意有兴必有废;成岂哙也一彘肩,败或亚父疽在背。
不杀沛公岂云误,此事却有霸王度。当时长者号汉王,俎上老翁不相顾;
既无父子况君臣,三军缟素为何人!
山川群祀一坛分,复道东来万燎熏。尽有精灵裨海岳,岂无功泽比风云。
礼当人日天须应,制出今王古亦闻。从此八方归禹奠,愿将微意托馀芬。
我心不可规,滔滔谁与游。向来秉大雅,今复成一丘。
古来画马为世贵,前有韩干后胡龏。干之所图独御蚤,铸金有式易为好。
龏阅众马兼汉胡,遂穷能事绝代无。阴山七骑实龏造,传之至今为画宝。
笔端神妙难尽誉,会见真马腾在图。真马今人亦何识,但爱干马肥且泽。
后世复有伯乐生,丹青虽渝尚典刑。
六月颂为宪,采芑歌其犹。贤哉石元老,既武文亦修。
脍鲤宴逐友,玱鸾靖邦仇。须知饮御时,已具师千谋。
非以织文旆,耀彼张仲眸。非以葱珩芾,威彼蛮荆酋。
受祉本严翼,显允征鞗钩。我尝读二诗,得柄知其由。
将军镇边檄,吉甫方叔俦。偶然值春暮,燕喜飞觥筹。
况有姚魏品,堪卜命服修。央央旂旐色,艳与花同幽。
催以渊阗鼓,有以霆雷讴。幕用乌章绘,矢从鱼服抽。
藉此表闲佶,要非耽嬉游。试观五星阵,计日勤春搜。
既安表轩轾,克壮陈貔貅。安得十斛酒,载以百两辀。
犒饮遍裨卒,肤公奏皇州。我行愧永久,竟月寻蛮陬。
负此艳阳节,未酌花前瓯。归来谒帅府,春尽香仍留。
解颐索匡鼎,大白为重浮。示我诗一卷,云锦何叠稠。
要我歌一曲,请歌小雅周。鴥彼戾天隼,云路方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