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落叶,景物萧索。触景怀人,能不勾起往事的回忆!“思量着”,余味无限,耐人寻思。这首小词借景抒情,睹物思人。“画楼月影”,“落叶西风”,意境优美,情韵绵长。
这首词的作年、本事均无考。从词中所写的景物来看,当属悲秋怀旧之作。
首句“一叶落”被用作调名,可见在全词中地位之重要。《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原是,见微知著、以近论远之意。由此而来的“一叶知秋”的成语,则包含着人们对于时序变换的特殊敏感。李存勖是武夫,对哲理未必有兴趣,但对时序的变换是有感触的。透过珠帘,他看到一叶飘零,立即引起了严重的关注,以至要掀起珠帘,看看帘外的萧索景象。戎昱《宿桂州江亭》诗“露滴千家静,年流一叶催”,也许可以借来概括此句的第一层意思。一年的好光景即将逝去,怎能不感惜时光易逝呢?
不过,“一叶落”的意象在唐代的诗词中也时常与离情别绪联系在一起。韦应物《送榆次林明府》:“别思方萧索,新秋一叶飞。”韩翃妻柳氏《杨柳枝》词:“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都是显例。尤其是韦诗,此词的前三句可能是从它化出来的,“萧索”、“一叶”等词不象是偶然的巧合。因而有理由认为,李存勖由“一叶落”所引起的感怀,与离情别绪的关系更密切。尽管他意中的离人是谁,已无从考索,但从“此时景物正萧索”的感慨中,可以窥见他的心境是相当苍凉落寞的;又从“画楼月影寒,西风吹罗幕”两句,可以看出他确有所思。对月怀人,临风思远,原是人之常情。虽然史称李存勖“其心豁如也”,但置身于此境,也不能无动于衷。古乐府云:”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子夜秋歌》)相比较而言,“画楼”两句思致稍显深沉,而托物兴怀则同,因此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结末两句:“吹罗幕,往事思量着。”隐约点到了全词的主旨,而“往事”究竟指什么,则始终不肯说破。作者故意留下的这点模糊性,不仅有助于词境的浑成,而且还使全词增添了几分朦胧的美,读来愈觉悠然神远。难怪俞陛云激赏地说:“庄宗《一叶落》词,其佳处在结句,与《如梦令》同一机局、‘残月落花’句,寓情于景,用兴体也。‘往事思量’句,直抒己意,用赋体也。因悲秋而怀旧,情耶?怨耶?在‘思量’两字中索之。”(《唐词选释》)李存勖的词作大都写于作公子时期。其后用兵,“前后队伍皆以所撰词授之,使揭声而唱,谓之御制。至于入阵,不论胜负,马头才转,则众歌齐作。故凡所斗战,人忘其死,斯亦用军之一奇也。”(《五代史补》)应该说,像李存勖这样的词家,在词史上也数得上是“一奇”了。
御宿长杨馆,南山沁水园。风尘犹日日,花柳自村村。
王谢人家远,朱陈里姓存。飘零香涧水,摇飏绿柴门。
杜曲风和雨,秦人子又孙。细腰桃露脸,脉脉竟无言。
人间万事积薪叹,画师亦复古所无。吹云画水寻常事,君看游鱼飞白图。
飘风会浮云,白曜奄西藏。羁人惜短晷,眷此秋夜长。
长夜无与晤,所怀浩难忘。君子枉光驾,嬿婉情未央。
披轩待流月,展转错华觞。临觞惨不御,对景久徬徨。
郁雾暧庭阴,黯黯如降霜。流波委颓魄,兹岁渐以更。
消长互相谢,盛满安可常。勖哉君子心,谦谦道弥光。
闻君新卜筑,西入画溪深。不惮冲泥访,聊为载酒寻。
入山谐素愿,避世惬同心。千哉巢由意,高风夙所钦。
本是无心出翠微,英英还傍故山归。五交洞口从龙入,九锁峰头伴鹤飞。
只许丹霞分窟宅,或随明月到岩扉。世人何处寻踪迹,惟有松风振白衣。
男儿侯骨自天成,年少登坛独擅名。象岭风生疑说剑,龙门烟靖好谈兵。
传家岂独誇文简,报国还来有武卿。闻道交夷心胆破,湛恩期尔被边庭。
金乌流春春气濛,花云蒸红烂承风。星船荡向银河里,手浣银波天在水。
水光花色照湖门,美人斗倩芙蓉裙。松阴冶游驰小步,蹋遍湖头青草墓。
泉台蒿目那起来,长生且进麟蒲杯。仰天笑击玉唾椀,美人按度□胡板。
鹂黄东来燕子西,喃喃交语如雕题。不是神仙西母使,汉殿双回青翼四。
仙人手把五云笺,美人夺得琼花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