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景物小诗。作者春天经由宜阳时,因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即兴抒发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
“宜阳城下草萋萋”,作者站立城头观赏景致,只见大片土地荒芜,处处长满了茂盛的野草。接着,一笔便把人们的视野带到了连昌宫和女几山一带:“涧水东流复向西。”太平时期,登上那武后、玄宗曾走过的“玉真路”,不仅可以观看“鸣流走响韵,含笑树头花”的美景,而且也会看到农民利用涧水灌溉的万顷良田,但此时,这里清泠泠的山泉却再没人汲引灌溉,而是任其“东流复向西”了。昔日,这里的香竹、古柳、怪柏、苍松,无处不吸引着众多的游客;而今,且莫说那些,就是红颜吐芳的春花,也早已无人欣赏了。
“芳树无人花自落”,这里强调“无人”二字,便道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说明经过安史之乱,再也无人来此观赏,只能任其自开自落了。“春山一路鸟空啼”,春山一路,不仅使人想象到山花烂漫,鸟语宛转的佳境,但著以“空啼”二字,却成了以乐写哀,以闹衬寂,充分显示了山路的荒寞;这里不仅再也见不到那么多的游人墨客,而且连耕农、樵夫、村姑都不见了。“自落”和“空啼”相照应,写出了诗人面对大好山河的无限寂寞之感。
鉴赏一首诗可以结合其他同类诗歌进行比较理解。这首诗就与一些诗歌有异曲同工之处,可以联系起来体会其情感意境。首句可联系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里“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体会其荒凉的特点。第三句和第四句可联系杜甫《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页黄鹂空好音”体会其凄凉冷落的特点。这末二句的“自”和“空”两个字的作用跟杜甫《蜀相》中的“自”和“空”作用是一样的,春色大好,但无人欣赏,其实用乐景写的是哀情,显出山中的宁静,从中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另外,“自”和“落”也让人想起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感慨春光无限好,却物是人非,满眼苍凉景象的诗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因此不难理解全诗表达了作者面对城破人稀的情景而产生的感世伤怀之情。
李渔《窥词管见》有云:“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实句句是情、字字关情者。”诗和词在表现手法上是一致的。这首诗虽然还不能说就做到了“全篇不露秋毫情意”,但句句写景,句句含情,却是比较突出的。尤其值得提出的是,诗中虽然写的是绿草、芳树、山泉、鸟语,都是一些宜人之景,却构成一幅暮春景象,渲染一种孤寂、凄凉、愁苦、叹惋的感情,这些景色都是为衬托诗人凄凉的心境服务的,它充分显示了诗人对时代的深沉叹惋。
边城也自作元宵,缥缈天山雪正消。熊隼猗那飘画戟,鱼龙曼衍踏春潮。
风姨舞罢吹衣细,月姊妆成满镜娇。良友佳儿足幽兴,两家蜡屐未嫌遥。
区区西北十经春,强力今为老病身。白发丹心论底事,清风明月属闲人。
千钧未免嗤鼷鼠,一篑犹思抑孟津。早晚粗酬忠国志,五湖烟水乐吾真。
时事今如此,幽居独慨然。心期钟鼎外,身世水云边。
病骨便清昼,高怀惜壮年。前修渺何在,目断夕阳天。
云中初下势如惊,白凤蹁跹雪色翎。多少旧游歌舞地,不堪回首又重经。
众壑递隐现,一峰独亭亭。怪石炼五色,神功开六丁。
秀骨琢天巧,孤根辟地灵。花萼破空翠,剑戟攒高青。
气若副星斗,势欲凌沧溟。三竺共偃仰,两高斗珑玲。
木生不假土,泉出还无形。倒垂万菡萏,侧走千雷霆。
鸟径不崱屴,鬼工太峥狞。万象归窈窕,百灵入晶荧。
洞门閟雨色,石扇罗秋屏。松雪夜了了,阳光昼冥冥。
花坞乱枫木,水泉鸣茯苓。代虎卫佛法,老猿守丹经。
我欲问宝诀,归来炼黄宁。
封姨玉戏江天白,万里琼瑶厚盈尺。平林雕鹘偃不飞,大泽蛇龙卧难蛰。
街头跳掷嬉儿童,竹帚扫雪冲寒风。爬罗随手试抟弄,物态一一无雷同。
蛮奴心孔偏狡狯,装出狻猊露奇怪。爪牙忽作之而形,拉虎吞貔宛然在。
蹲伏恍遇沧州城,贡献疑通安息界。髯耏落落张巨口,仰天欲作河东吼。
四围腰鼓声喧阗,灯火荧煌照左右。入山那可抟虥狸,当路直堪走猘狗。
寒威消歇阳气回,朝来倏忽扶桑开。狰狞跋扈转瞬耳,流澌消却银皑皑。
君不见冰山万丈高崔嵬,压倒泰岱轻徂徕。一朝失势意安在,区区雪狮何有哉!
吁嗟乎!区区雪狮何有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