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慰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举而不敢废也。”予曰:“胡然乎?有鼻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坏于有鼻,而犹盛于兹土也,胡然乎?”
我知之矣: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则祀者为舜,非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而象之祠独延于世,吾于是盖有以见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也。
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书》不云乎:“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 瞽瞍亦允若,则已化而为慈父。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进治于善,则不至于恶;不抵于奸,则必入于善。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国,象不得以有为也。”斯盖舜爱象之深而虑之详,所以扶持辅导之者之周也。不然,周公之圣,而管、蔡不免焉。斯可以见象之既化于舜,故能任贤使能而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怀之也。诸侯之卿,命于天子,盖《周官》之制,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欤?
吾于是益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然则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夷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斯义也,吾将以表于世,使知人之不善,虽若象焉,犹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
罗先生,晚翠之子,德安之孙,清谈玉雪颜春温。文贞公,学行世所尊。
先生年二十游其门,两家子姓诸弟昆。衣冠器业朴且敦,嗟哉典刑今尚存。
先生六经饫千古,中年作官向吴楚。当时弟子数百人,三十年来半台府。
先生朝投章,暮解组,箕裘之子能继武,吾复何为走尘土。
有田可耕,有溪可渔。先生之庐,左琴右书。岂徒玩风月,亦以忘形躯。
北堂老妪头总白,筋力矍铄不与儿童殊。向来东游复西客,梦寐得返山林居。
山中之乐乐只且,人皆不足我有馀,嗟此不饮将何如。
登庙廊,望江海。谁其作歌歌寿岂,先生诸郎我寮采。
尊前桂酒绿正浓,篱下菊花黄可采。方当再拜祝眉寿,不得登堂共斑綵。
愿同七十还归来,门外竹林青未改。
中夜不能寐,揽衣步前楹。员灵肃清穆,凉风飒以兴。
秋虫亦何悲,流响于阶庭。徘徊感节变,绵绵忧思生。
四时掷人去,忽如流电惊。立身庶及时,僶勉苦无成。
窃愁盛年迈,将与秋草并。念之不得言,俛默伤我情。
眼角相勾,谁道有、这场抛散。怕向那、定情帘下,诉愁窗畔。
几度卸妆垂手望,无端梦觉低声唤。猛思量此际正天涯,啼珠溅。
欲寄语,加餐饭。难嘱咐,鱼和雁。隔云山牵挽,寸心如线。
善病每逢春月卧,长愁多向花前叹。况如今憔悴去侬边,何曾惯。
九原唤起李夫人,谁炷仙香为返魂。一捻宫腰浑瘦损,舞衣微带瑞云痕。
兰桨驻笙歌,花田散绮罗。夕阳人影乱,深树鸟声多。
野色迷香径,酣红点绿波。南园春草满,诗思近如何。
书屋水云东,轩车路忽通。烟霄十年别,虾菜一尊同。
问俗先民隐,论诗到国风。向来多献纳,台省竟需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