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阳收久雨,淳祐第三春。聊与众行乐,稍欣农食新。
俱蒙青帝力,莫问紫姑神。座上遨头作,流传遍郡人。
神光中见一还婴,非外非中已混成。忽向玉炉飞上去,数声灵鹊夜来惊。
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而杀其上得厚三分之二,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
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尝显用之。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枯桐挂壁涩秋苔,荩箧无衣甑有埃。忍听孤儿垂泪问,娘何处去几时回。
千舆翠羽盖,万锜绿沈枪。定有葛陂种,不知何处藏。
天与衰翁供打眠,又开面壁无穷天。也须明月清风入,分付吾墙只及肩。
帝城钟鼓雨初晴,御柳春烟绕禁青。万里湖山天远近,百年歌舞梦酣醒。
别离共叹秋双鬓,兴废惟馀月一庭。寄语遗编须爱重,清时要听伏生经。
中丞分斧钺,天子赐麟裘。社稷安危寄,干戈谭笑收。
功成明主眷,威动敌人愁。珍重吾师去,防边及早秋。
居鄛一言三户起,新城一言重瞳死。可怜二老真英雄,提挈项刘如孺子。
汉诚天授楚天亡,大义所存世莫当。不然缟素三军众,未必乌骓百战强。
楚人自古怀忠信,涕泣君臣同一烬。角黍蛟龙湘水深,荒陵风雨郴山峻。
茅屋萧椮石虎悲,攀登犹有牧羊儿。但闻东海田横岛,不见江南义帝碑。